“极草”砷超标对行业影响几何 江中集团等涉及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2016-04-01 10:17:00

  3月30日,停牌近两个月的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青海春天)发布了一则惊人消息:公司生产的冬虫夏草纯粉片(下称极草),因为砷含量超标4-7倍以及公司对极草的生产,一直没有能够按照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进行组织生产,因此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叫停保健食品的试点工作。

  这意味着,目前市面上所有流通的极草类产品,均需要立即下架停止销售。而极草销售收入接近青海春天总营业收入的80%,按2015年1-9月极草销售收入为7.5亿元推算,2015年极草的销售规模大约在10亿元左右。

  “祸”起砷超标

  2月4日,食药总局发布了一条关于冬虫夏草类产品的消费提示:冬虫夏草属中药材,不属于药食两用物质。有关专家分析研判,保健食品国家安全标准中砷限量值为1.0mg/kg,长期食用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等产品会造成砷过量摄入,并可能在人体内蓄积,存在较高风险。

  一石激起千层浪,极草类产品首当其冲成为众矢之的。青海春天2月16日发布公告对此作出回应。继企业之后,青海省冬虫夏草协会也对上述消费提示提出异议。青海省冬虫夏草协会常务副会长赵锦文表示,曾与中科院冬虫夏草前辈魏春江、中科院微生物所姚一建等国家冬虫夏草知名专家进行学习和交流中都涉及冬虫夏草含有“砷”的问题,但专家们肯定冬虫夏草没有“砷”就不是冬虫夏草,也失去了特殊的医疗保健功效。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高学敏则认为:“冬虫夏草作为名贵中药材,不可能每天食用很多,而按照国际标准,一天需要食用超过250克,即超过300支才会超标。国家的提示,是按公斤计算的,虫草给病人吃是按克计算的。实际上不可能这么用,不可能按公斤煮着吃。”

  尽管争论仍在继续,但是砷是否超标对行业造成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有些地方的冬虫夏草产量增加了近四成,销量却没有增加。

  与砷超标争论相伴随的是虫草类产品身份的左右摇摆。

  2008年,青海省卫生厅批准青海春天生产的“极草”牌冬虫夏草系列产品为食品。2010年12月7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关于冬虫夏草不得作为普通食品原料的通知》,要求:“严禁使用冬虫夏草作为食品原料生产普通食品。”同日,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颁布实施〈青海省冬虫夏草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公告》,按照这些规定,极草被清理出食品范围,归入药品管理,身份是“中药饮片”。2012年8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启动了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的试点工作。2013年,青海春天等5家企业入选成为试点企业,根据该方案,试点产品自被批准起可试点5年。

  极草产品的第三次身份转变来自于2014年7月,当时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冬虫夏草纯粉片相关事宜的通知》和《关于撤销青海省冬虫夏草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公告》,明确规定:青海春天生产的冬虫夏草纯粉片的新身份为青海省出产的冬虫夏草经加工制成的产品,为“青海省综合开发利用优势资源的试点产品”。但随着《关于停止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工作的通知》的下发,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的试点工作也戛然而止,对虫草类产品不失为一次重击。

  对行业影响几何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要着力推进中医药创新。支持中医药相关科技创新工作,促进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虫草企业在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道路上,却始终被身份所困扰。赵锦文表示:“目前,青海省有3000多家从事虫草生产的企业,极草原来就是省政府极力抓的、极力推广的科技型企业,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没办法说的。”

  青海春天副总经理刘凌霄表示:“国家对冬虫夏草管理政策的变化和监管环境的变化显示,当企业创新产品在先、行业监管方法在后时,企业创新需要付出沉痛的代价。”

  目前A股中涉及虫草概念的上市公司有不少,如同仁堂、西藏药业、华东医药、康美药业、江中集团等,但上述公司只是将冬虫夏草作为礼盒直接销售或作为原料制作成保健品,在主营业务中所占比例较小。

  青海春天在去年6月份正式成功借壳*ST贤成,至今尚不足一年,且今年2月初便开始停牌。由此可见,此次冬虫夏草消费提示影响的主要是虫草创新型企业,对冬虫夏草行业的下一步发展也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原标题:“极草”砷超标对行业影响几何

“极草”砷超标对行业影响几何 江中集团等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