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群岛变化翻天覆地:喝水不再靠运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6-04-14 14:46:49

西沙群岛变化翻天覆地:喝水不再靠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老一辈“西沙人”住的是木板房、油毡房,喝的是未经净化的雨水,吃的是咸菜萝卜干,读的是“月报”,没有广播电视,电话也不通,在海南岛与西沙间往来的交通工具仅是小吨位的木船,速度慢,舒适性差,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如今,西沙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永兴岛渐渐有了小城镇的模样,原工委、办事处机关办公楼、宿舍楼、文化活动中心和商业站、水产站、食品站、干部职工宿舍楼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1991年5月拍摄的西沙永兴岛,图中地点正为现在的北京路。新华社记者姜恩宇摄

西沙群岛变化翻天覆地:喝水不再靠运

  如今,在永兴岛上有这样一条道路,长约三百米,双向两车道,是永兴岛的主干道,也是三沙市硬化和绿化做得最好的道路,还被当地人戏称为三沙的“长安街”。在这条道路的两旁分布着三沙市政府大楼、医院、银行、邮局、超市、电力公司、保险公司等几乎三沙市所有的公共服务和商业机构,它就是北京路。(资料图:2012年7月21日摄)

西沙群岛变化翻天覆地:喝水不再靠运

  西沙群岛远离大陆,距离海南省三亚市也有180多海里,通信难困扰了驻岛军民几十年,从船运送信到无线电报、人工总机,历代西沙人锲而不舍地寻求与外界沟通的便捷方法。但直到1997年底,民间的对外通讯联络仍主要依靠船运,由于补给船一个多月才来一次,遇到台风季节还会一推再推,因此“日报”变成了“月报”,一封信的往来需两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真是“小岛悬南海,家书抵万金”。永兴岛上的小邮政所,信件主要依靠补给船运送。(资料图:摄于1989年1月24日)

西沙群岛变化翻天覆地:喝水不再靠运

  1998年的春节大年夜那天,永兴岛上开通了首部IC卡公用电话。由于地处高温、高湿、气象多变地带,开通的卫星电话故障频频,西沙军民的直拨梦仍然难圆。1999年1月1日中午12时,西沙永兴岛的程控交换机与三亚市邮局的程控交换机一次并网成功,宣告西沙的通信从此步入了程控时代,西沙电话也能直拨全国了。去年,海南三沙市又在各人居岛礁开通了互联网、WiFi等信息系统,还在“三沙1号”“琼沙3号”“综合执法1号”三艘大船上安装了通信基站,便利三沙对外联络。如今,在西沙,人们也能与外界畅通无阻联络了。西沙永兴岛的士兵用手机与家人通话。

西沙群岛变化翻天覆地:喝水不再靠运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约是1956年,当时有三条木帆船来往于西沙群岛和海南岛。这三条木帆船分别叫“海鸥”“海鹏”和“海武”号,每艘船仅200吨位,依靠帆桨远航,抗风能力也很差。后来又有两艘钢质船“150”“120”承担起西沙和海南本岛之间的交通运输和后勤补给。1968年,国务院又批准建造了“西渔705”,这是一艘机动船,一下子就把原来的木帆船远远甩在了身后。再后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沙又有了“琼沙”号系列和“三沙”号客滚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央领导同志赠送西沙军民毛主席著作的情景,他们背后就是老式船只。(资料图)

西沙群岛变化翻天覆地:喝水不再靠运

  从木桅船到钢质船,从帆船到机动船,从“西渔”“南渔”号,到“琼沙”号,再到“三沙号”,半个多世纪来,从海南本岛到三沙的交通船舶几经变迁。“三沙1号”是海南本岛至三沙有史以来,最先进最舒适吨位最大抗风力最强的交通船。航行途中,非常平稳。船上有阅览室、棋牌室,还有健身室,10多个小时的海上航程再也不枯燥了,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三沙交通船舶不断升级变迁的历史,折射的是祖国海洋国土意识、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是祖国强大的写真。

西沙群岛变化翻天覆地:喝水不再靠运

  据悉,目前永兴岛上淡水来源分为4种:被当地人称为“岛水”的地下水,岛上收集雨水后净化的水,通过补给船从海南岛运来的淡水,海水淡化水。所谓的“岛水”就是永兴岛上打井取出来的地下水,由于有海水的成分,往往是半咸半淡,被用于居民的洗漱,不能用来吃喝。雨水往往是重要的淡水补给来源之一,永兴岛上建有专门收集雨水的蓄水池,经过净化之后,也可以供给居民洗漱。但是由于雨量有限,无法供应全岛居民。除了洗漱,永兴岛上煮饭用的水和饮用水,就靠着“琼沙3号”运送过来。但由于“琼沙号”船小、船次少,淡水供应十分有限,一旦因大风天气无法行船,饮用水便会断供。“琼沙3号”补给船装载的物资中,淡水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华社记者侯建森摄

西沙群岛变化翻天覆地:喝水不再靠运

  “三沙1号”投入使用后,每船能运输300吨至350吨淡水,补给能力再次翻倍。同时,三沙市在每个有居民岛屿上安装海水淡化设施,永兴岛2014年底建成日产300吨海水淡化设施,每天能产出130吨至150吨淡水,可以满足政府区域工作人员的生活用水和大量工程建设用水。如今,喝水不再靠运。工作人员在三沙市永兴岛操作海水淡化设备。新华社记者郭程摄

西沙群岛变化翻天覆地:喝水不再靠运

  西沙群岛位于南海中北部,以前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岛上所需的补给都要从大陆运去。由于路途遥远,守岛官兵很难吃上新鲜蔬菜。补给船来的头3天才有蔬菜,遇上风浪船来不了,连冬瓜、南瓜都不能保证,只能自己去抓鱼吃。补给船无法及时到位,加之岛上原有储藏、保鲜能力有限,蔬菜、肉类经常出现紧缺状况,有的官兵因此出现口腔溃疡、营养不良等症况。海南渔民在西沙群岛中建岛海域生产(1991年摄)。新华社记者姜恩宇摄

西沙群岛变化翻天覆地:喝水不再靠运

  种植不用土,青菜长上墙……如今智能雾化栽培新技术带来了喜人景象。为了让西沙官兵吃上新鲜蔬菜,国家科技部于2007年投资数百万元,在岛上兴建了42亩防台风、防日晒、防暴雨、防腐蚀的“四防”温室。大棚竣工后一个月,驻岛官兵就吃上了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使补给船停航期间无青菜供应成为历史。

西沙群岛变化翻天覆地:喝水不再靠运

  1992年的永兴岛码头,只有被一条岸堤分成的两个泊位,码头边停靠着几艘小渔船。永兴岛码头设备远不如当下,岸边有许多珊瑚礁且岸边并不垂直,补给船无法靠岸,只能将简易的木板并排搭在暗礁上,再用三两舢板船将补给船中的物资运下。因没有地方停靠,补给船卸下货物后就要即刻返回,而船型较小的舢板船便只能停靠在珊瑚礁上。西沙渔港老照片。(资料图:陈贻爱提供)

西沙群岛变化翻天覆地:喝水不再靠运

  远处深蓝色外海波涛滚滚,港池里海水碧绿,大小渔船和海警等事务船停靠在永兴岛综合码头。现如今,永兴岛综合码头在不断完善,1个码头、9个泊位的空间使得岛上渔民和往来船只有了安全可靠的停泊港湾。三沙永兴岛综合码头。(资料图:宋国强摄)

西沙群岛变化翻天覆地:喝水不再靠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永兴岛创业之初,老一辈“西沙人”住的是木板房、油毡房,然而木板房不安全,使用寿命又短,几年就要更换一次。鸭公岛沙洲上的渔村。新华社记者查春明摄

西沙群岛变化翻天覆地:喝水不再靠运

  昔日荒芜孤岛今朝美丽小镇。如今,永兴岛1、2号公用住房竣工投入使用,3、4号楼动工建设。居民搬进了高楼,住进了新房,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住房紧张问题也得到了缓解。白天的永兴岛阳光火辣,两栋五层的白色小楼在太阳映射下格外显眼,道路两旁新型环保节能灯整齐有序排列。永兴岛公用住房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