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是癌症第一风险因素

作者:高阳 来源:生命时报
2016-04-19 08:41:00

感染是癌症第一风险因素

健康素养第19条:积极参加癌症筛查,及早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

  4月15日至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根据2015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为359万例,平均每天确诊9825人,每分钟有7人被诊断为癌症,平均不到10秒钟就有1人确诊,癌症已成为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

  不仅如此,我国癌症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很低,不及美国的一半,也低于和我们流行情况相似的日本和韩国,造成这种天壤之别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常见癌症大多预后较差。如日韩胃癌发病率并不低于我国,但其五年生存率最高可达到50%以上,我国仅为37%,这与我国癌症诊断期别偏晚有关。巨大差距背后是大多数国人对癌症的认知不足,对发病症状、体征以及基本防治知识缺乏了解。如,许多胃癌在早期发病时会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现象,但很多人会把它当成“小病”,而当出现胃部剧烈疼痛、出血、体重迅速下降时,绝大多数病人已经到中晚期。

  除了人们主观上的不重视,不良生活习惯、职业暴露、环境污染、遗传因素等多种内外因素更让癌症发病情况呈现个性化和复杂性的特点。在诸多的癌症风险因素中,“感染”已成为我国癌症高发的第一危险因素。我国作为“乙肝大国”,乙肝病毒的人群感染几率非常高,一些人因为急慢性肝炎而演变为肝硬化,最终导致肝癌。据统计,由幽门螺旋杆菌导致的胃癌、乙肝或丙肝病毒导致的肝癌以及人乳头瘤病毒导致的宫颈癌等归因于感染的癌症死亡病例占全部癌症死亡的29%。

  现代生活中,吸烟、酗酒、久坐、不运动等各种不良生活方式正在为癌症的发病“添砖加瓦”,其中,青少年吸烟者比例不断上升,如果此情况持续下去,未来十年,每年将有100万人死于烟草相关疾病。结合各类慢病年轻化和老龄化趋势,未来的癌症发病情况可能会出现持续加重的情况。

  实际上,有研究表明,约60%的癌症可以通过减少危险因素暴露以及有效的临床诊治来加以预防。首先,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平衡饮食,经常运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减少与他人共用物品,降低感染风险。其次,癌症预防有“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作为预防手段,随着我国计划免疫政策的推广,疫苗接种意识逐渐加强,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幽门螺旋杆菌疫苗,以及即将推出的HPV疫苗等,能够有效降低相关疾病的感染风险。另外,癌症筛查对于癌症的早诊早治、降低因癌死亡风险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近年来国家对癌症筛查的重视和大型癌症筛查项目的推进,人们参与癌症筛查的积极性逐渐提升,这有利于癌症的早期发现。但值得注意的是,癌症筛查并非适合所有人群,适度筛查是关键。我们在选择适合自己的筛查方案时,要弄清几个问题:第一,筛查应针对健康危害严重的常见癌症,针对临床前期长、现患率高、自然史明确的癌症,如此,癌症筛查才能迅速确诊,有效治疗。第二,筛查方法要敏感、特异、简单易行,方法安全,容易接受。第三,从卫生经济学考虑,筛查成本要低,效益要高。决定参加筛查前应该了解筛查不仅可以带来益处,同时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假阳性结果会对心理造成压力,出现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如今,宫颈癌等癌症筛查发展较为成熟,真正有效的癌症筛查是具有可及性的,覆盖大部分群体,并不是高端消费。

  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个体化定制,到正规医疗机构去做防癌体检。正式检查前,体检者先做问卷调查,医生询问个人情况、有无相关疾病史、癌症家族史、吸烟酗酒史、职业暴露等信息后,大致判断是哪种癌症的高危人群,再有针对性地选择筛查方案。▲

  (本文由本报记者高阳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