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阅读了吗? 两成以上纸媒受访人不读纸报刊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16-04-19 14:39:00

  原标题:纸媒中的你,今天阅读了吗?

  编者按: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上阅读。那么在报纸、期刊中工作的媒体人是否坚持纸质阅读?会选择怎样的阅读方式呢?在第21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传媒周刊》做了一个关于纸质媒体人阅读的微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邀请两位专家对此进行分析,期待能引起纸质媒体人的关注,工作之余,莫忘阅读。 在“4·23”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对纸质媒体人进行了一个微调查,其结果也许不能广泛地代表广大媒体人,但是作为知识传播的一个重要群体,传统纸质媒体人对出版物和新媒体的选择,应该具有特别的意义。在信息时代,学习能力变得更加重要,特别是对于媒体人而言,学习更是一种终身的能力。准确地说,媒体人既是信息生产者,也是知识生产者,因此,读书对媒体人尤为重要。实际上,今天的信息传播活动既包括新闻传播,同时也包括知识传播。换句话说,如今信息传播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这就对媒体人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说媒体人或者是杂家或者是专家,现在看来,这两种说法都不够准确。可以说,今天的媒体人首先是一个知识分子,他们传播的信息中知识含量越高,这些信息就越有说服力。而要做到这一点,读书且读好书、多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两成以上受访人不读纸质报刊

  在纸质媒体人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他们还读纸质读物吗?这份调查显示,多数报人和杂志人还是保留着阅读纸质出版物的习惯,坚持读纸质出版物的报刊业内人士以78%的优势超过了不看纸媒的从业人士。结果令人欣慰,说明我们的纸媒人还是爱读纸质读物的。上班做纸媒,下班还爱看纸媒,这些近八成的人士可以说是纸媒行业的坚守者。尽管当今纸媒不够景气,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把纸媒作为实现新闻理想的最重要阵地,这一点在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倾向表达中看得较为清楚。

  但令人吃惊的是,这份微调查显示,超过20%的报刊人不读任何纸质报刊,远远大于约8%的不读纸质图书的人。爱读纸质图书的人远远大于爱读纸质报纸期刊的人,这个容易理解,毕竟图书至今为止仍然被视为知识的主要来源,或者可以称之为第一知识来源。而报刊上面的重复内容是比较多的,因此,有时候会给人留下一种浪费精力的感觉。有一点奇怪之处在于,一部分做报纸期刊的媒体人反而不读报刊,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专业精神的缺少。这些下班后很少看或者基本上不看纸媒的业内人,恐怕不仅仅是苦于没有时间,也并非是上班的时候不得不看纸媒以至于看腻了这么简单,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部分报刊人对纸媒的看法。

  在新媒体时代,读纸质书的人在减少,这是普遍现象,媒体人也不例外。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阅读是在网上进行的。这也是现在很多阅读调查很难搞清楚的问题,就是今天的网络阅读是否等同于过去的纸质阅读?或者说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这就好比是视频聊天和面对面谈话的差异,网络阅读有更多移动的语境,不像纸质阅读那么安静。当我们读书的时候,往往需要放慢节奏,平心静气,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的调整。

  有时候,我们会听到一些媒体人说他们很少看自己的媒体,如果说搞电视的不看电视,搞报刊的不看报刊,这意味着什么?职业上的倦怠吗?传统的观点是媒体人会非常关注自己竞争对手的情况,而如今有的媒体人连自己的媒体都懒得看,更不用说关注竞争对手的媒体了。这个问题其实也值得媒体机构反思,为什么有做报刊的不看报刊?这一点对纸媒尤其值得深思。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说一定是与媒体文化有关。

  每周阅读超10小时受访人仅一成多

  从这次调查的状况看,媒体人的纸媒有效阅读时间并不那么令人乐观。调查显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23%)每周的阅读时间还不到半小时,1/4强的人阅读纸媒的时间在两小时以上(26%),如果能花10小时以上来读纸质出版物的人简直就成了纸媒阅读“达人”,仅仅有13%的人能享此“桂冠”。在纸媒读物类型的选择上,愿意每周花半小时到两小时的时间来读纸质图书的人占据半壁江山,另外,有40%左右的人则每周在两小时以上。多年前,有的报纸为了迎合一部分读者,开办了浅阅读的版面;现在看,可以说这是阅读上的一种倒退。阅读的时间可能是越来越碎片化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阅读也无法完整,比如读完一本书就是一次完整的阅读。如今很多人都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读长篇的东西越来越费劲,这可能说明我们的阅读能力在退化。

  此次调查显示,七成的人从来不购买电子图书,仅有三成的人买过电子书。这也反映了许多纸媒人对电子书的排斥,按理说报刊人是距离电子出版最近的一个群体,如今他们却变成了一个比较保守的人群。原因可能不止一个,但其中,有对纸质图书的坚守,也有对电子阅读器的不大适应,还有中国电子图书出版本身的问题。在这份调查中,近1/5的人一年当中会买一两本纸质图书看,不少人(45%)会买上2~10本,甚至也有15%的书虫会买20本以上。

  出版物固然有其方便性,不过,纸质图书还是大多数人的不二选择。和全世界的购书平均数量相比,特别是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我们的书籍购买量显得很少,尤其是考虑到纸媒人本身也属于出版圈。虽然我们现在的书籍并不便宜,但是和西方国家相比较,中国的图书价格并不能说是非常贵的。

  超九成受访人选择阅读纸质图书

  在对纸质出版物种类的选择上,结果出乎意料地一致,91%的人喜欢阅读纸质图书;78%的人除了图书之外,也会阅读纸质报纸和期刊。纸质出版物,相对于电子出版物,拥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就是今天的图书出版质量也有待提高,比如说,市场营销类的图书过多,所谓心灵鸡汤的书籍过多,盲目吹捧所谓成功的图书也浪费着人们的时间。

  至于不购买纸质图书或者不看纸质图书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次调查显示,最主要的原因(42%)是出于无奈,工作太忙,时间少,想说爱看书不容易;其次是经济原因,图书定价太高(16%);还有的是因为品种太多而导致选择困难症的占16%;另外,也有极少数媒体人(3%)持有读书对工作无用论。严格地说,琳琅满目的新媒体的确影响了很多人的书籍阅读,但是,不能忘记媒体人是专业的信息工作者,其群体阅读和信息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阅读。因此,正如我们的社会自始至终需要一些有深度的报道,我们同样需要有一些深度阅读的群体,他们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我们这个社会的阅读品质。在这方面,媒体人特别是纸媒人责无旁贷。

  虽然网络调查相对于线下的问卷调查而言,在准确性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其毕竟可以从某种角度看出报刊人在阅读方面的一些倾向,而这些倾向也为纸媒行业带来了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作者刘宏 孟昭分别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和联合国前驻华代表处助理协调员)

  ■相关链接

  纸质媒体人阅读 微调查问卷

  媒体同行们,您有多久没有读过书了?在“4·23”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传媒周刊》特面向广大纸质媒体从业者进行一个微调查,期望您在百忙之中抽暇完成以下问卷,共同为建设书香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1. 您在工作之余是否一直坚持阅读纸质读物(图书、报纸、期刊)?是 否

  2. 您在纸质读物(图书、报纸、期刊)上每周花费的时间是多少?

  半个小时内

  半个小时至1个小时

  1个小时至2个小时

  2个小时以上

  10个小时以上

  3. 您读纸质图书吗?是 否

  4. 您读纸质图书的时间大约是多少?

  每周读半个小时

  每周读1个小时

  每周读2个小时

  每周读2个小时以上

  其他

  5. 除阅读纸质图书外,您还阅读报纸、期刊吗?是 否

  6. 您每年购买纸质图书的数量是多少?

  少于2本

  2~5本

  5~10本

  10本以上

  20本以上

  7. 您是否购买电子版本的图书?是 否

  8. 您认为何种原因会影响您阅读纸质图书?

  工作忙

  读书对工作用处不大

  读书太消耗时间

  书价高

  图书品种多,无从选择

  其他

  9. 您所在的媒体是:报纸 期刊

  ■业界评说

  珍惜阅读好时代

  □京平

  第21个世界读书日就要到了。媒体作为倡导读书的重要传播渠道,正通过多种形式营造浓浓的读报刊、读书氛围。媒体人也在积极行动,身体力行去实践。这点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的这项纸质媒体人阅读微调查结果中可以窥见。这些既是媒体人的职责,也是这个时代赋予的使命。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出版的快速增长,“纸质报刊图书消亡论”的悲观论调一度甚是流行。但是,有关数据显示,传统图书全国年度发行量依然在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即便是这份小小的纸质媒体人微调查,也佐证了这样的事实,纸质读物的阅读需求依然强劲,人们热爱读书的潜力亟待激发。

  但是,无论是阅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更为关键和核心的并不是传播载体的形式,而是在阅读上花费的时间、数量和质量。从微调查的结果看,纸质媒体人在这些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作为文化行业的从业者,媒体人更应该深刻地认识和珍惜今天这个阅读的好时代,把热爱读书、倡导读书、身体力行践行读书落到实处。

  相比世界上一些地方仍然战乱频频,人们流离失所,一些地方,人们仍然挣扎在饥饿边缘的境遇,我们不再有“华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的国难之忧,不再有衣不蔽体吃不上饭的民生之弱,我们正身处国家日益繁荣昌盛、民族大步迈向复兴的伟大时代。这样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普及阅读的良好物质前提。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提到这样一件事:“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后来他又走了30里路来取回这本书。”而今天,我国每年出版图书约40余万种,报纸1900多种、期刊近万种,还有各种电子出版物。再加上新媒体的兴起,手机、微信及客户端的落地,出版物的数量、阅读内容的传播形态更加多元化、便捷化,更多地满足了人们的阅读需求。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面对这样一个读书的好时代,面对民族复兴的大业,面对作为文化从业者的职责和使命,笔者想倡议,每一个媒体人都要做读书的引领者,至少每年读50余本图书,尽量每天读纸质图书1个小时。希望明年再做这项调查的时候,《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不再问“您有多久没有读过书了?”而是问“您一年读够50本书了吗?”希望这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报刊更要适应读者需求

  □魏岳江

  融媒体时代,全民阅读呈现出微阅读、浅阅读、碎阅读、快阅读、跳跃读、视觉读等特点,给传统深阅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媒体借助传统媒体内容为王的优势,从开始抢先摘转传统媒体网络版吸引公众眼球的内容、到制作图文并茂的精短文、再到会议发布会等新闻宣传报道现场视频直播,致使传统媒体内容传播滞后、受众群体阅读时间突减。

  有些新媒体借助互联网信息开放共享、平等互用特点,不仅对传统媒体网络内容及早浏览,而且大篇幅转载、摘编吸引民众眼球的信息产品,抢在报刊发行到读者之前传播出去,将传统媒体内容的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致使不同终端捷足先登竞相传播新闻产品。换言之,在报刊还未发行到读者手中时,新媒体早就把传统媒体有关重要信息传播到读者眼前。

  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静下心看书读报的时间越来越少,人们更倾向于轻松减压的快餐式阅读或针对性更强的功利性阅读。特别是微博阅读、微信阅读,阅读的对象却未必是成篇的文章,而可能只是一个笑话、一个网络段子、一个哲理。这说明新媒体虽然在技术上有诸多优势,但是新媒体阅读存在许多弊端,尤其是快餐化、消遣化、功利化倾向比较严重。

  同时,近年来,我国中青年人通过手机的阅读率年年攀升,而老年人手机阅读率则远低于该人群。而且,多数老年人手机性能低劣、用途单一,主要用于与家人和周边朋友圈子的沟通联系。随着中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老年人选择每年订阅城市晚报、社区报等的居多,不仅定价便宜,而且刊发内容都是当天的或社区的原创作品。还有少数老年人表示,他们经常去图书馆看报纸,那里环境肃静,能安下心来读报读书。但无论是何原因,作为纸质媒体,都不应忽视老年读者的需求,须为各年龄段读者群服好务,尽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