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带、荧光海 海水变色是谁惹的祸?

作者:田建川、胡林果 来源:新华社
2016-04-26 18:32:21

  新华社广州4月26日电 题:赤潮带、荧光海 海水变色是谁惹的祸?

  新华社记者田建川、胡林果

  夜晚的海滩,当起伏拍岸的海水变成蓝色荧光,你还敢下水游泳吗?当美丽的海湾中绵延着一条红褐色的海水带,水里的生物是否安全?

  今年1月以来,广东珠海、深圳、惠州和汕尾海域,相继出现规模不等的赤潮。此次赤潮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对海洋水质和渔业生产是否会造成严重影响?

  或红或蓝或茶色 近海现罕见赤潮

  这几天,广东惠州市惠东县渔民郭建雄发现,他经常出海捕鱼的红海湾有点“怪”。“白天海水是粉红的,一到晚上,那些区域的海水又变成幽蓝色了,很好看,一些外地游客还过来拍照。”郭建雄说。

  “海水颜色的变化是夜光藻赤潮造成的。”惠州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站长陈德志说。从今年2月18日开始至今,惠州海域出现了近年来罕见的阶段性赤潮。第一个阶段的赤潮持续到2月29日,赤潮面积最大时达到140平方公里,之后赤潮消退。但从3月4日开始,第二波赤潮又在惠州的大亚湾、红海湾出现,并持续到现在。

  记者近日在惠州市南部的双月湾看到,一条面积四五平方公里的带状赤潮在湾口绵延。赤潮带呈浅红褐色,和周围海水的分界并不十分清晰。“乘快艇在赤潮带中行驶时,能看到船尾的浪花颜色像茶水一样。”陈德志说。

  惠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赤潮的颜色并不一定全部是红色,而是取决于赤潮的优势种,本次惠州海域共监测到了红色赤潮藻、中肋骨条藻和夜光藻三个优势种。

  “赤潮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都经常出现的海洋生态现象。”联合国政府间海委会赤潮专家组委员吕颂辉说,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会引起水体变色,产生赤潮。

  陈德志说,惠州海域此次赤潮出现时间之早、分布范围之广、情况之反复,近年来罕见。

  有毒?无毒? 赤潮“脾气”各不相同

  那么,赤潮是否会影响海水水质?危及鱼贝等海洋生物?

  广东省多名赤潮专家到惠州海域实地分析后认为,本次赤潮过程中的三类优势种藻类均为无毒。惠州市海洋渔业部门自2月18日至今的连续监测结果也显示,所有站位海水常规水质指标检测结果无异常,同时未收到因赤潮导致的鱼类死亡报告。

  “虽然这些赤潮的优势种都是无毒的,但最好不要在赤潮海域近岸游泳。”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赤潮研究室高工谢学东说,赤潮藻粘到人的皮肤上,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

  赤潮专家介绍,此次惠州海域出现的赤潮优势种以红色赤潮藻为主,该藻类赤潮自上世纪90年代末在珠江口附近发现以来,尚未发生过灾害现象。

  “需要紧密防范的是有毒赤潮和有害赤潮。”吕颂辉说,有毒赤潮会产生贝类毒素,通过海洋食物链造成鱼类等海洋生物死亡;有害赤潮是指赤潮藻本身不带毒素,但一旦大规模密聚会降解水中的氧气,导致鱼类等窒息死亡。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我国渤海湾、浙江、福建、广东等海域发生过多次赤潮,一些赤潮导致鱼类大量死亡,造成水产养殖损失。

  “广东海域赤潮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8年,那次米氏凯伦藻赤潮造成广东和香港两地的渔业损失约4.5亿元。”谢学东说。

  天灾还是人祸?蓝色大海的“红灯”带来警示

  惠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最新监测数据显示,4月25日,大亚湾、平海湾、红海湾海域仍有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的赤潮。“受强降雨、气温、风浪和近岸往复流等因素影响,赤潮面积会不断变化。”谢学东说。

  导致此次赤潮的原因是什么?目前多名广东省内专家正就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尚未得出定论。

  记者采访了解到,赤潮成因复杂,在国际也是研究难题。除了现代工农业发展导致废水入海引起富营养化的人类活动之外,赤潮与海洋纬度、季节、洋流、海域的封闭程度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

  从去年开始的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是造成惠州海域罕见赤潮的重要诱因之一。“海水温度的升高必然导致海洋微生物的繁殖条件更好。”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董艳红说。

  “人类活动会带来陆源污染随江河入海,这是造成赤潮的重要原因。”吕颂辉说,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等区域是我国赤潮多发区域,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随江河入海,氮、磷等营养盐类增加,造成海域富营养化,为赤潮创造了条件。

  国家海洋局日前发布的《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海域共计发现赤潮35次,累计面积2809平方公里,分别较上年减少21次和4481平方公里。

  尽管2015年我国海域赤潮灾害有所减少,但陆源入海污染仍居高不下,监测的77条主要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50万吨。

  相关专家表示,应加大对入海陆源污染治理,从源头上防范赤潮灾害。

  “赤潮就像蓝色大海里的‘红灯’,警示我们应保护海洋环境,减少污染物入海排放。”谢学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