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专家:穆迪下调中国寿险行业评级失之偏颇

作者:郭金龙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6-04-27 10:36:00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3月初,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调低了8家中国保险公司评级展望至负面。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郭金龙发表评论文章《穆迪下调中国寿险行业评级失之偏颇》指出,穆迪下调中国寿险行业和部分保险公司评级的主要理由与中国的实际状况有很大差距,甚至是相背的。反映出穆迪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环境和特点不甚了解,对中国寿险业的研究需要深入和加强,不应该有任何偏见和误解。

  郭金龙认为,近年来,中国寿险业不断深化改革,发展形势越来越好。2013年以来,中国寿险业围绕改革主线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破解行业发展难题,扭转了寿险行业自2011年以来连续两年的增长颓势,行业景气指数不断攀升,行业实力显著增强,风险有效防范。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态势将继续保持,寿险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依然没有改变。

  以下为《穆迪下调中国寿险行业评级失之偏颇》全文:

社科院专家:穆迪下调中国寿险行业评级失之偏颇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郭金龙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以下简称“穆迪”)在2016年3月2日将中国主权评级展望转至负面后,仅隔一日,就调低了8家中国保险公司评级展望至负面,包括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海外)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和中银集团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石油专属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则列入下调复评名单。与此同时,穆迪还将25家中国非保险金融机构的评级展望也调整为负面,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12家中资商业银行、3家不良资产管理公司、3家金融租赁公司、3家证券公司和1家资产管理公司。另外,穆迪还将38家中国国有企业的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多为铁路、发电企业。

  穆迪发布评级报告调低中国8家保险机构信用评级至“负面”的余波尚未退去;3月16日,其进一步发布将中国寿险行业评级展望调整至“负面”的声明。在当日的声明中穆迪称,中国保险企业整体信用状况在未来12-18个月将会恶化。

  穆迪评级背后显然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目前整个保险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

  穆迪下调中国寿险行业和部分保险公司评级的主要理由是3个方面:一是央行降息对于寿险业盈利能力的冲击;二是资本市场的波动和宏观经济下行给保险业投资带来的不利影响;三是中国主权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表明中央政府向保险公司提供支持的能力总体上可能弱于穆迪此前的评估。

  事实上,穆迪的评级背后显然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目前整个保险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以央行降息为例,央行从去年就开始连续多次降息,为了应对降息的不利局面和适应保险业发展需要,2012年以后保险资金运用政策改革力度加大,大幅度拓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保险资金已经降低了银行存款的比例,进一步加大债权、股权以及不动产领域、另类投资等的配置比例。2013年,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投资渠道有所拓宽,企业债和另类投资等高收益资产占比较年初分别增加 2个百分点和6.3个百分点,全行业实现投资收益3658.3亿元,收益率5.04%,比上年提高1.65个百分点;2014年,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为 6.30%,较上年同期上升了1.26个百分点;2015年,保险资金运用实现收益7803.6亿元,同比增长45.6%,平均投资收益率7.56%,较上年提高了1.26个百分点。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银行对于保险资金的存款往往给到比市场上更优惠的利率。由此可见,央行降息对寿险业盈利能力没有负面影响。

  另外,对于资本市场的波动,在经历了2015年两次股灾之后,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保险业整体盈利同比增长高达七成,而中国资本市场再经历如2015年行情的可能性很小。

  宏观经济方面,近几年,我国宏观经济确实出现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的情况,即便如此,经济增长率继续保持在6.5%以上,我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率最快的国家之一。2013年、2014年、2015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1.2%、17.5%、20%,保险业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态势。

  此外,近年来,中国中央政府对包括寿险业的整个保险业的支持能力和力度不断加大。例如:2012年中央六部门下发《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后,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设,该政策直接推动了近几年健康险业务的快速增长。2013年至2014年,国务院陆续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及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2015年国务院发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与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保监会等七部委《关于推进商业保险服务军队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具体涉及保险行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都为未来中国保险业在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寿险等方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另外,中央财政和各级财政对农业保险等的资金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也是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综上所述,穆迪下调中国寿险行业和部分保险公司评级的主要理由与中国的实际状况有很大差距,甚至是相背的。反映出穆迪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环境和特点不甚了解,对中国寿险业的研究需要深入和加强,不应该有任何偏见和误解。

  降低评级虽然不会降低企业外债的信用基准,但是可能会增加企业海外融资成本

  调低中国寿险业和保险企业的信用评级,对于国内保险机构最不利的影响,是对正在尝试的海外融资渠道提高了融资成本,从而对中国保险企业“走出去”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中国保险业的“走出去”才刚刚开始。截至2014年11月末,中国保险机构在海外设立的保险机构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约有31家,主要是在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国内保险公司境外投资额约为1214.3亿元,仅占当前保险资产的1.26%。随着国内资本和劳务输出的规模和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中国保险业实力的增强以及宏观和行业层面的政策支持,中国保险业的“走出去”步伐将加快。

  时值中国险企尝试赴海外融资补充资本的当口,穆迪的两份调低中国险企信用评级的报告,让国内险企海外融资行为蒙上了阴影。主权信用评级是一国任何经济实体发行外债的信用等级上限,仅仅调降评级展望不会降低企业外债的信用基准,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成本没有影响。如果标普、惠誉等评级机构也跟随穆迪调降中国主权信用预期和部分保险企业信用评级预期,中国主权评级、企业评级、债务评级都会受到调降,一旦形成一种趋势,将导致中国保险企业的国际融资成本升高。

  海外融资对我国险企进一步拓宽直接债务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降低综合债务成本,增强保险企业支持国家“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能力,助力企业海外投资发展,提升资本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保险企业海外融资活动不断增加。今年1月29日,中国平安旗下平安人寿完成12亿美元高级债券发行,其中3年期为7亿美元、票面利率 2.375%;5年期为5亿美元,票面利率2.875%。这是平安人寿首次尝试境外发行债券,也是中国保险公司首度在境外资本市场发行高级债券。当时也是穆迪授予平安人寿债券信用级别A3,发行人主体信用级别A2(展望稳定)。平安人寿的债券发行获得了国际各大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和踊跃认购,账簿一度突破 50亿美元,最终订单来自近200个优质投资者,其中银行、基金/资管和公营机构(含主权基金、政策性金融机构、超主权机构)为认购主体。同时,在较高的超额认购倍数支持下,最终发行息差和初始息差指引相比收窄了25BP,是近期市场中收窄最多的发行。平安的海外发债体现了国际资本市场对平安人寿的高度认可,为后续国内保险公司境外融资奠定基础。而短短两个月不到,穆迪就发布了关于调低中国寿险业至负面的报告,这样的报告难免会受到质疑。

  2015年6月25日,中国人寿核心二级资本债券在海外完成发行定价,发行规模12.8亿美元,最终以票面利率4.00%成交,认购倍数达4.2倍。此次境外债期限为60年可展期,被视为“永续债”。当时,中国人寿证实,该次境外债最终投资者达267家,其中包含央行、国家主权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及保险公司等高质量全球投资者,欧洲投资者占比达22%。

  从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人寿在海外尝试发行债券的活动来看,无论是海外投资者的认购情绪还是票面利率,都是不错的。穆迪调降了中国险企乃至整个寿险行业的信用评级之后,假如其他保险公司海外发债,其利率肯定不会这么低,负面影响显而易见,穆迪的报告无疑将成为影响中国险企海外发债利率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中国寿险业不断深化改革,发展形势越来越好

  2013年以来,中国寿险业围绕改革主线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破解行业发展难题,扭转了寿险行业自2011年以来连续两年的增长颓势,行业景气指数不断攀升,行业实力显著增强,风险有效防范。预计未来一段时期,行业仍将延续良好的发展态势,风险总体可控,发展形势越来越好,与穆迪降低中国寿险行业评级的结果有根本差别。

  寿险业发展局面不断向好。近年来,我国寿险业发展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26%;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分红险、普通寿险和万能险呈现三足鼎立的均衡局面,互联网等新渠道发展迅速,渠道多元化成效明显;发展质量更高,2015年行业净利润1299亿元,较2012年增长了近16倍,盈利公司数量达到行业历史最好水平。

  寿险业发展动力有效转换。近年来,我国寿险业通过推动费率形成机制市场化为首的一系列改革,启动了寿险业发展的新引擎。在保费基数不断加大的基础上,保费增长不断提速,发展动力更加强劲。通过找准行业新增长点,改善供给,激发市场需求,兼顾政策的短期和长期效果,使发展动力更为持续。通过供给侧改革,切实提高客户利益,实现保费降、保额涨,激活了消费的原动力,发展动力更加有效和健康。

  寿险行业信心持续增强。2008年金融危机后,面对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业内不少人对行业未来的发展缺乏信心,悲观气氛蔓延到整个行业。经过近3年的不断深化改革和发展,行业信心不断增强。近年来,排队申请保险牌照的社会资本不断增多,市场并购的价码不断攀升。现有寿险公司股东普遍看好行业未来,2015 年全年共注资709亿元。2015年营销员增加100多万,增员难、发展难的问题有效化解。

  近年来寿险行业形象极大改善。经过3年的积极发展和转变,寿险行业形象获得了极大改善,社会地位日益提升。第一,政府认可。“新国十条”将保险服务业提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高度,大病保险、税优健康险、税延养老保险等政策利好相继出台。第二,社会认可。承办的大病保险覆盖城乡居民9.2亿人,经办的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8547万人,企业年金服务覆盖941万职工。第三,群众认可。消费者投诉明显下降,群众买保险、用保险、宣传保险的热情高涨。

  寿险行业功能不断拓宽和提升。通过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服务民生,大大拓宽了寿险行业服务领域的外延和内涵。行业服务人口超过10亿人,服务企业几千万家,正逐渐成为个人和家庭商业保险计划的主要承担者、企业发起的养老健康保障计划的重要提供者和社会保险市场化运作的积极参与者。行业总资产达 10万亿元,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建设,以及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长期资金。通过积极投资参股医疗机构、建立养老社区和护理机构,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站式无缝服务,成为探索医养结合模式的中心节点。

  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态势将继续保持,寿险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依然没有改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寿险业将继续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趋势,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及其效果的显现,寿险产品的保障能力将有所上升,寿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范围和能力将进一步扩大和提升。目前,我国寿险业与国际发达水平相比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2015年我国人均GDP不到8000美元,仍处于在5000美元到1万美元之间这样的寿险业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寿险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国际经验,居民收入提高、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都有利于我国保险业的长期快速发展,中国寿险业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寿险业至少还有10年左右的黄金发展期。(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 郭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