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镇海炼化张江洪师徒:用精细打造花园工厂

来源:人民网-能源频道
2016-04-27 10:11:00

  编者按:

  他是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完成人之一,他是中国石化镇海炼化PX技术专家组组长,他带领的科技创新团队,在装置开停工、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等技术上开创了多项行业先河,成为“芳烃”等装置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他从师父身上继承了石油石化优良传统,又把这些传统传给自己的徒弟们。他先后被授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浙江省青年岗位能手、“十一五”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他就是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炼油五部主任张江洪。

  说起“芳烃”这个化学名词,大家也许都比较陌生。但说起70年代的“的确良”、“涤卡”,或者今天我们使用的家用轿车、智能手机,大家肯定再熟悉不过。其实他们当中就大量用到了“芳烃”这一化工原材料。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种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原材料,直到近几年,我国才拥有了芳烃成套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中国石化成为继美国、法国的两家公司之后世界上第三家掌握这项成套技术的公司。张江洪师徒就是完成这一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项目中的一股生力军。

  张江洪自2002年开始,从事芳烃装置的建设、生产,至今已有将近15年的时间了,这15年里他消化吸收了国外工艺的精髓,经严密的理论计算和实践论证,他在装置开工方法、调整产品质量、停工吹扫使用热氮汽提、异构化热高分改造等方面开创了行业先河,对装置的低温热的利用更是引领国产化芳烃成套技术节能降耗的方向。

  说起他的创新,他的徒弟们是乐此不疲。张江洪的徒弟祝飞雄说:“我师傅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困难面前他总能另辟蹊径,让我感触很深。那时候我们没有什么经验,国内也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刚开始的时候我有点崇拜国外专利商,可我师父张江洪不是。2003年开工过程中,我师父否定了外国人PDEB制备的方案,用他的理论数据和已有案例与法国人争的面红耳赤,经过几轮的较量,我师傅的方案得到了法国人的认同,实际应用效果很好,既节省了费用,缩短了开工时间,还减少了废物排放,减轻了环境压力。这一方法后来也受到了法国人的青睐。”

  “我师父那次挑战了外国人,给我震撼挺大的,要知道那时候我们可是一点经验也没有啊。”祝飞雄说,“现在回头看看,也许从那时起,我们就已经开始为芳烃成套技术的国产化在积累了。后来有一次我上夜班,当时对二甲苯产品质量还在调整,法国人专家认为是阀门内漏,要求我们按他的思路来。后来我学着师傅的套路,认真分析计算后,发现是四区流量偏大所致。按我的思路调整以后,果然立竿见影,产品合格了。老外在背后也为我们这一对师徒树起了大拇指。”

  2006年夏天一个炎热的午后,身为技术主办的张江洪和当班班长祝飞雄去现场巡检,走到吸附塔下面的时候两人已经是汗流浃背了,祝飞雄想当然的按下了吸附塔旁边电梯的按钮,却被张江洪叫住了。

  “你干什么?要坐电梯上去吗?”张江洪沉下脸问。

  “天气太热了,塔又这么高,直接上去看看就行了。”祝飞雄不以为然的说。

  “上去看看就行了?”张江洪生气的反问道。

  “天气热,你难受,设备不难受吗?设备难受就会出故障,一出故障就会影响生产,甚至发生安全事故,你想过吗?直接坐电梯上,那这12层塔的中间10层发生了什么你知道吗?这样巡检完你回去坐的安稳吗?……”

  祝飞雄脸上的汗越来越多,不知道是热的,还是惭愧的……

  从那次巡检以后,祝飞雄巡检再也没有坐过一次电梯,芳烃联合装置的92名员工也再没有人坐电梯巡检了。他们都知道,张江洪从来不坐电梯巡检,他们也明白,想的细,做的实,心理才踏实。

  2012年,镇海炼化的芳烃联合装置面临生产周期中的第一次大检修改造,4534个项目,6.58亿投资,92天,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张江洪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创新性提出的吸附塔热氮气体置换法。

  他的徒弟王金龙回忆说:“我师父刚开始提出这个方案的时候,国内、国外的同行都不认同,因为他不仅仅要增加200万的投资,增加3天的工期,而且还需要提前施工,以前从来没有人这么干过。但为了不产生污染,排放完全达标,我师傅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干好。那时候公司花658.7万购买了454.8吨的除臭剂和钝化剂,花将近200万增加了一根临时置换管线……”

  “整个过程还是在质疑声中进行了,我师父那时候压力很大。”

  “置换结束的时候,吸附塔打开了,在场的中石化总部和兄弟企业的专家一致认为镇海炼化的方法非常成功,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连法国专家吉拉德都竖起了大拇指,表示比他在法国遇到过的标准都要高。其实他们不知道,我师傅的这个方法还为公司减少了2000多吨的污水排放,比法国公司的方法还少用了12个小时呢。”

  其实在2012年的检修改造中,王金龙也有一个重头戏,那就是他提出的“低温热利用项目”。这个项目充分利用装置内温位比较低的介质去加热热水,然后供应需要这个温位热量的装置,这一方法大大减少了兄弟装置的能量消耗,直接减少了燃料气的使用和温室气体、氮氧化合物的排放。这种思路和方法近几年在国内同类装置中效仿、应用颇多。同时这个项目还打破围墙,与宁波化工园区的企业进行了联合,打开了镇海炼化石化产业基地化建设的序幕。

  一个在技术深度上不断开发,一个在应用广度上持续拓展,真不愧是一对师徒。王金龙现在已经是某部门的生产副主任了,回忆起与师傅的点点滴滴,有两件事他曾经纠结了很久,曾一度觉得这个师傅太“吹毛求疵”了……

  那是2004年王金龙刚参加工作,恰巧碰上原始开工的历练,加上自己勤奋好学,8个月的摸爬滚打让这个20出头的小伙子觉得自己已经“天下无敌”了。张江洪发现这个苗头后,专门对他进行了考试。考流程王金龙当然没有问题,就在他沾沾自喜的时候,张江洪又问了:

  那条管线上有多少阀门……第二分支的阀门位置具体在哪里……那个阀门有多大多小……这条流程以前出过什么事情……你觉得以后他会怎么样……

  这一通追问让王金龙败下阵来。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他万万没有想到搞生产要细到这种程度。

  2005年底,王金龙针对加热炉瓦斯热值与流量的问题琢磨出了一点小心得,在一次夜班的时候汇报给了张江洪。张江洪听了以后先是表扬的他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可接下来话锋一转,说:

  仅仅知道有关系是不够的,有多少种关系呢?他们之间的变化组合是什么样的呢?不同变化之间的影响如何呢?

  其实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们的加热炉可能会接收到7种组分的燃料气,理论上会有42种变化的可能,但根据公司现在的生产情况,13种的可能性比较大,这其中又有6种对我们影响最大,差距最小的两种变化他们的热值仅相差0.01……”。

  王金龙切实被“精细化”震撼了一把。

  一次无意间浏览王金龙的朋友圈,我看见他晒了很多跟女儿一起折纸的照片,并总结性的写到:仙鹤有3种折法、小船的折法有7种、百合花的折法他暂时找到了11种……,

  一个师傅说瓦斯气有42种切换可能,一个徒弟在家里跟女儿讲小船有7种折法,用常人的眼光看师徒二人应该是“细”的入魔了。

  可在石油化工人的眼里,再精细化,也不为过。

  2010年前后,社会上对芳烃产业的环保性产生了强烈的质疑,王金龙知道芳烃产业对中国石化、对民族工业意味着什么。但他也理解芳烃行业的易燃易爆给社会民众带来的心理阴影。这一次他创新性的引进了LDAR技术,精细化地对整个芳烃联合装置进行了全面的泄漏和检测工作,一期就完成了27000余个法兰、阀门和密封的检测工作,对个别泄漏超标的点进行了彻底的整治。一轮摸底以后,他把LDAR工作变成了芳烃装置的一项动态、常规性工作,现在这一项工作已经在中国石化各分公司广泛开展,整个厂区的VOC排放显著降低。

  天蓝了、水绿了,底气十足了,截至目前,镇海炼化已经举办公众开放日83期。用创新的方法和精细的态度,让社会公众走进了我们的工厂,看一看石油化工厂区的蓝天白云,闻一闻芳烃联合装置的芳草萋萋,赏一赏装置旁边河水中的鱼虾栖息,见一见白鹭翩翩花园工厂,感受一下镇海炼化的张江洪、王金龙们用精细打造的花园工厂,铸就的世界一流。

  当有人把这些故事转述给张江洪的时候,他只是腼腆的一笑,说:“其实没有什么,公司和我师傅就是这样教我的,别的,我也不会。”

  就这么简单,或许石油工人都不太善于情感表达,或许他们早已把一腔热血印证在高耸的塔林间,“师傅就是这么教我的”,一句话,一辈子够用……

  从大庆的黑土地,到镇海的海滩涂,从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口油井,到芳烃成套技术国产化。这一切正是有许许多多的张江洪师徒们在不断的开拓创新,不止的精益求精,努力的转方式调结构,为提升企业竞争力而不懈奋斗,相信这一脉相承的血液定能促使民族工业屹立于世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