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加速“场景化”金融布局

作者:佚名 来源:山东商报
2016-04-27 14:32:10

  上周,招商银行与滴滴出行携手推出联名卡,向持卡用户提供包括滴滴红包、加油直降等出行优惠。本周,功能类似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招行“一网通”支付,又在滴滴出行APP悄然上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移动支付的大趋势下,不只是招行,近一两年来国内多家银行都逐步将自身的零售业务产品融入具体的场景和合作渠道之中,从后端逐渐走向前端。他们的目的,是形成一种“如影随形”的状态,只要客户需要服务,银行就可以依托场景进行综合服务的供给。在传统银行看来,互联网金融时代,“场景化”已经成为撬动传统银行的武器,一旦场景缺乏,就会让自己失去了用户访问的入口。 记者冯云云

  招行滴滴发行联名卡

  滴滴出行接入招行一网通支付

  上周三,招商银行与滴滴出行联手推出的联名借记卡正式发行。记者在招行滴滴联名卡发行济南发布会的现场了解到,该联名借记卡推出后,将绑定招行的用户权益以及滴滴出行的一些优惠,包括200元新户出行礼包、滴滴招行出行日优惠、中惠泽加油最高享0.98元/升优惠等。

  据了解,早在今年1月26日,招商银行就与滴滴出行联合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合作涉及资本、支付结算、金融、服务和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记者了解到,发联名卡这样的合作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时间,招行会通过与滴滴这个应用场景的合作,将个贷、银行卡、理财和支付等产品融入场景化的运营策略。就在上周发行联名卡不久,招商银行和滴滴出行合作又有了新进展。记者昨日了解到,名为“一网通”的招商银行全新支付功能已在滴滴出行APP悄然上线。

  很多客户在使用滴滴出行APP出租车服务时发现,支付车费的页面又出现了一种标注为“一网通银行卡支付”的新支付方式。记者从招行济南分行了解到,用户首次选择该方式支付车费时,系统会提示输入用于付款的银行卡卡号以及对应的验证信息,通过验证后即可注册成为招商银行“一网通”用户并绑定付款卡片,凭借注册过程中设置的“一网通”支付密码,最终完成车费付款。

  据了解,在注册成功之后,客户下一次支付车费时,只需输入一网通支付密码即可完成付款,整个开通、支付的流程、体验与支付宝及微信所提供的支付功能十分相似。

  根据滴滴页面显示,“一网通”支付已可绑定十余家银行的借贷记卡用于支付,且支持的银行数量仍在不断增加中,而且该产品不仅面向招行客户,他行客户也可以快速注册成为“一网通”用户并绑定他行银行卡。

  据招行相关负责人透露,“一网通”支付功能已在滴滴出行APP出租车业务投入试运行,首批开放部分客户进行体验,近期即将向所有客户开放。这是“一网通”支付产品首次应用于招行自有APP以外的合作方场景,后续该支付功能除逐步覆盖滴滴出行所有业务线之外,也将拓展至更多合作伙伴的支付场景。

  推支付手环 做余额理财

  多家银行加速场景化金融布局

  何为场景化金融?银行业人士公认的一点是,场景化金融就是要脱去金融原本高大上的外壳,将其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时代银行迟早会面临“被后台化”的困境——虽然还保有优质的产品研发、资源整合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等核心能力,但是银行的前台业务产品正在逐渐被互联网上的新入口和场景所替代,在这种趋势下,银行未来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建立在强大的IT 后台和研发能力基础上的,推动以简化中台强化前台为目标的运营和管理改革。

  目前这个时代,被很多业内人士定义为银行服务的3.0时代,也就是移动互联时代,银行服务的竞争核心是场景和体验,谁的应用场景丰富、客户体验好,谁就能赢得更多客户。

  在这个时代,银行最大的痛点在于——大量的银行应用场景被互联网企业占据。事实也的确如此,记者了解到,在此之前一些互联网机构和第三方支付公司在金融服务场景化方面有较多布局,但银行业在这一领域涉足相对较少。

  或许是意识到如果不抓紧行动,就会被边缘化和管道化,近一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商业银行开始探索尝试金融“场景化”布局。

  记者了解到,今年年初兴业银行宣布在深圳推出国内首款加载公交应用功能的移动金融支付手环,用户持手环既可以搭乘深圳的公交地铁,也可以在商场、便利店消费。

  2015年,工行发布全新互联网金融品牌战略时,该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侯本旗也公开表示,该行的电子银行转型思路是“从做功能到做场景”。

  去年6月,平安银行与去哪儿网合作,构建场景化金融,为该网站的用户提供余额理财产品,记者查阅平安银行公开的信息了解到,这样的场景是:去哪儿网的用户提前抢购机票后,所支付的资金在实际消费发生前可转化为平安银行的货币基金理财产品。

  再比如建行几年前推出的“悦生活”平台,其实也是主打“场景化”的生活服务平台,服务内容从公共事业类缴费扩展至日常生活领域。

  记者手记

  关于未来 想象空间还有很多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互联网+”的时代,金融服务的场景化早已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互联网企业更是深谙此道,以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为例,去年几乎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线下布局,很多读者也有类似的体验,在济南街头的大小商铺消费时,即使这家店不能刷银行卡,也能支持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宝。

  在金融场景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的时候,银行也开始转变策略,因为只有在技术和服务上跟上潮流,银行才真的具有竞争力。

  据了解,2015年滴滴出行平台总订单数达到了14.3亿,相当于全美国出租车订单量的2倍多,注册司机超过1400万,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招行之所以选择与滴滴合作,就是希望能通过绑定滴滴出行这个高频的消费支付场景,实现其银行业务的延伸。

  在招行等银行看来,只要消费场景启动,后续的支付、理财、分期贷款、积分兑换等一系列行为就自然而然铺开。

  当银行改变运营策略成为一种大势,我们的生活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

  仔细回想一下,5年前,如果有人告诉你,出门时不带钱包不带银行卡照样吃喝玩乐,当时的你或许觉得难以想象,但是5年后的今天,很多人都适应了这样的生活。

  关于未来,还有多少想象空间,作为外行的我们,可能无法预测,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改变的大方向肯定是让生活更便利,更丰富多彩,所以,只管期待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