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市场化改革 治理壳资源炒作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6-04-28 03:22:21

  □本报记者 王小伟

  今年以来,A股市场借“壳”大戏不断上演。“壳”资源交易火爆,二级市场相关股票成为资金追捧的对象。观察人士认为,要扭转过度炒作“壳”资源的局面,需要用市场化和法治化手段,在完善基础制度和监管体系方面齐头并进。

  与此前“壳”资源炒作主要是因为IPO暂停不同,A股市场近来的炒“壳”热潮很大程度上源自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和战略新兴板的推出未达市场预期,同时也与宏观经济与中观产业发展呈现的诸多新趋势密不可分。

  首先,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谋求产业转型升级,希望在更广泛的领域选择目标资产,进行产业链延伸或战略转型。监管部门多次放宽政策,推动并购重组,促使上市公司涌现并购热潮。

  其次,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加了重组主体与让“壳”主体。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出台后,从中央企业到地方国企,国有企业资产整合和清退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多地国企混改方案已出台,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国企重组异常活跃。业内人士预计,过剩产能的关闭运转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重组在未来若干年将持续推进。

  再次,中概股、红筹股加速回归,直接刺激了市场借“壳”的预期。由于A股市场和海外市场存在较大的估值差异,中概股、红筹股纷纷开启“返乡”模式。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总共有36家“中概股”公司宣布拆除VIE结构,私有化并回归A股上市。在与国内资本市场的对接路径中,借“壳”成为成本相对较低、效率较高的重要路径。

  资本市场具有资金融通与资源配置两大核心功能,并购重组和借“壳”上市对资本市场发展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上市公司通过收购被低估的企业,可以提升内在质量与盈利能力;而产业集中型的并购则可以消除企业之间的低水平竞争,对于促进实体经济和中观产业转型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观察人士认为,发展借“壳”,需先“戒躁”。要扭转市场对“壳”价值的过度炒作,需要以市场化和法治化手段深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

  首先,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创造条件实施注册制。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注册制肯定要搞,但不能单兵突进,最终推出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观察人士认为,在完善基础制度和有效的监管体系的基础上,应继续推进股票发行的注册制改革,以缓解上市公司资质的稀缺性,同时完善上市公司退出机制,挤压垃圾“壳”和伪“壳”的生存空间。

  其次,继续推进法治化建设,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近年来证券期货稽查执法情况显示,在内幕交易案件中,主要内幕信息仍为重大资产重组信息。这说明,借“壳”极容易为各种内幕交易提供土壤。如何堵住借“壳”上市过程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不给“假重组、真圈钱”、“借壳为名、炒作是真”以可乘之机,避免股价大起大落,保证信息相对滞后的中小投资者“不受伤”,这需要监管部门格外关注。

  最后,培育积极健康的重组理念。投资者应该认识到,重组与借“壳”的关键节点是双方资源互补,并购后的整合与合作是实现“1+1>2”的关键。同时,对于二级市场中“炒新、炒小、炒差”的投资理念,也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