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分层终稿“半遮面”企业蓄势待发

作者:佚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6-04-28 10:10:54

  一位券商新三板首席分析师向记者分析道:“我们认为股转系统的分层方案是希望将创新层的企业比例控制在10%左右,但按此前企业蜂拥的情况来看,最终这一比例可能会超过20%。这可能是监管层不想看到的局面。”

  对于新三板市场来说,迈入4月后全市场都在共同等待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下称“全国股转系统”) 挂牌公司分层方案的最终版。

  2015年12月8日是分层方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截止的日期,如今距离截止日已经过去了近5个月时间。

  尽管有媒体报道最终方案已完成了各部门的会签,但截至4月27日距离新三板挂牌企业年报披露截止日仅有3天的时间,分层方案的最终版本依旧没有露面。

  奋斗创新层

  伴随分层正式方案迟迟未能露面的则是新三板市场上的诸多传闻。对于想要冲击创新层的企业来说,市场上流传的一些关于指标调整的信息犹如游戏通关攻略一样。

  记者了解到,在正式方案尚未露面的这段时间里,企业经历了数次指标可能调整,随后企业跟随传闻做出调整的阶段。

  对于分层征求意见稿刚刚推出的时间里,三项指标以及两项共同标准成为企业的参照标准。

  “标准一的要求最为严格,它综合考虑了挂牌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股权分散度,不仅对挂牌企业净利润的要求明显高于创业板IPO财务条件,而且对股东人数也明确做了超过200人的规定。综合来说,我们不推荐企业去补标准一的这些条件。”中信证券一位分公司承做新三板业务的人士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透露。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标准三是最容易达到的,也是众多冲刺创新层企业首选的标准。

  标准三考量的指标是企业的市值、股东权益和做市商家数,具体标准为:最近3个月日均市值不少于6亿元;最近一年年末股东权益不少于5000万元;做市商家数不少于6家。

  对于第三套标准,股转系统表示,挂牌公司的市值可以反映投资人对公司的认可程度。股东权益则反映了股东拥有权益的大小,也反映了企业的规模和偿债能力。做市商家数的多少反映了作为机构投资者的做市商对挂牌公司的认可程度,而且做市商数量越多,其市值相对更加公允。

  但实际上,标准三灵活的标准,成为了各家企业进入创新层可以走的捷径。

  彼时企业通过标准三冲击创新层也成为新三板一大现象,同时也直接对做市商业务排名形成影响。广州证券在当时利用标准三冲击创新的大潮中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其做市标的数量增长了155家。

  “正是这样疯狂的冲击让监管层意识到标准还有修改完善的需要。”北京地区一家大型券商成长企业融资部的人士对记者表示。

  此后,1月21日前后股转系统召集了少数新三板挂牌企业和券商机构代表,对新三板市场分层方案征求意见稿进行讨论。

  与会人士向记者透露,监管层对“标准三”或进行细化要求:4月30日时点前要达到相关标准——做市商家数不少于6家,必须提前60日开始做市,这意味着1月29日即需做市交易。

  想要冲击创新层的企业再次被方案所牵动。1月29日前的几个交易日出现了超过数百家的企业由协议转让方式转变为做市转让方式。

  除了上述几次变化之外,近几个月的时间里企业还遭遇过共同标准中要求近12个月融资一次且融资规模必须达到1000万以上变化和标准三中添加合格投资者人数超过50人的传言。

  北京地区一家已挂牌企业董秘告诉记者:“方案迟迟不能公布企业晕头转向的。作为企业来说,不希望错过创新层这个红利,但最终方案一天不出来企业就惴惴不安。”

  而前述北京地区券商人士则告诉记者:“面对方案迟迟不出局面,我们建议企业不要轻举妄动,不要因小失大。实在不行,一些资质不错的企业来年还是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再来冲击创新层的。”

  全国股转公司副总经理隋强在最近一次公开表态便指出。“一些中介机构在引导企业对标分层标准的时候存在误导嫌疑。在看待分层标准、解读具体指标时,要审慎客观,既要看差异化的分层标准,更要看共同标准;既要看准入标准,更要看维持标准;既要看所有指标中的鼓励性指标,更要看监管负面清单指标。”

  监管层或希望九一比例分层

  “分层制度实施后,创新层、基础层的企业的差距还会拉大,包括交易量、融资额、估值、品牌效应等等。” 红土创新基金的一位人士此前曾分析道。

  “未来大部分基础层比较差的企业不会有什么流动性了,资源都会往创新层或者接近创新层标准的企业倾斜。”深圳市旭日东升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思铭对记者指出。

  正是基于以上的判断,很多企业乃至投资机构都认为创新层将为企业带来明显的明星效应

  “企业疯狂冲击创新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原因的,根据监管层的说法,新三板的红利会最先在创新层上兑现,这样的诱惑换哪家企业都无法无视。”另外一家北京地区早期挂牌新三板企业的董秘对记者分析道。

  但企业的意愿和制度设计的意愿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冲突。

  目前市场中便有一种说法,全国股转系统迟迟不公布最终方案,正是要减少企业冲击创新层的可操作性。

  一位沪上地区大型券商场外市场部的人士便讲道,“最终方案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股转系统要控制创新层企业的数量。”

  正如前述的企业冲击创新层的情况来看,有数量不少的企业希望可以早点搭上创新层的首班列车。

  但一位券商新三板首席分析师向记者分析道:“我们认为股转系统的分层方案是希望将创新层的企业比例控制在10%左右,但按此前企业蜂拥的情况来看,最终这一比例可能会超过20%。这可能是监管层不想看到的局面。”

  中泰证券一家分公司承做新三板的人士表示。“此前几乎所有冲击创新层的企业都在利用标准三,但相比前两个标准,这样定制入选可以说让新三板分层变成伪命题。”

  前述分析师进一步表示:“股转系统未来是要在创新层上倾向很多政策资源的,如果有太多企业或是企业质量整体不达标,会影响股转系统向监管层争取政策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