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孵化器比蛋还要多? 创业者说找个靠谱的并不容易

作者:赵莹莹 来源:北京晚报
2016-04-28 15:04:59

创业孵化器比蛋还要多? 创业者说找个靠谱的并不容易

制图 冯晨清

  继创业企业后,各种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也在汹涌生长。如今遭遇了资本寒冬,有创业企业开玩笑地说,,孵化器比需要孵化的创业企业还多。

  创业现在是个炙热的词儿,与创业企业相伴的各种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也在汹涌生长。在遭遇了去年的资本寒冬后,孵化器的喧嚣就更加明显,有创业企业开玩笑地说,如今孵化器比需要孵化的创业企业还多。业内人士也预测,孵化器将迎来一轮“洗牌”。

  找个靠谱孵化器不易

  上个月,牛大坊的创始人邓毓博,带着他的创业团队从传统的写字楼搬到了中关村的一个创业孵化器。

  “那种一个个格子间的模式,不太适合创业者,我们需要一种能够交流的文化氛围。”在他的设想中,这样的文化氛围里,要有青春的创业同道者、潜在的互联网商业伙伴、寻找标的的投资机构,以及能分享成功经验的创业大咖们。“用个流行的词儿,就是圈层。”

  创业类孵化器,是如今很多公司选择的第一落脚点,也被视为一个圈层文化最活跃的地儿。邓毓博也把目光集中在了这里,只是对于选择哪里,不熟悉北京的他最初感觉有点儿摸不着北。

  “求推荐一个不贵、靠谱的孵化器。”去年底,他尝试着在微信上发了一个求助的朋友圈,结果,不到几分钟,在底下留言的朋友就给推荐了十几个孵化器,位于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调性。“那一刻,我觉得北京的孵化器可真不少。”

  数量多,孵化器和孵化器之间的竞争自然不小。名气高的,会有一套严格的申请审核机制;名气低的,则对初创企业的类型和入驻一路开“绿灯”。就邓毓博所接触的几个中,有的孵化器甚至主动表示只要入驻就可以在租金上给予优惠,最高的一家,能达到报价的8.5折。

  “也许是稳定的创业项目不好找吧。”伴随着经济大环境的走低,2016年也被创业者们称为“资本寒冬年”,仿佛一夜间,“钱多人傻”的投资机构就消失了,曾盛极一时的O2O项目也成了最难融到资的创业类型。邓毓博同样也感受到了这股寒意,因为每一家他能接触到的投资机构,都不再轻易报数。在创业界,融不到资,也就等于丢了继续玩下去的筹码。“不隐瞒地说,这七八个月间,我所知道的创业项目中有一半都挂掉了,身边的小伙伴们有的转做其他项目,有的转了行,有的甚至离开了北京。”邓毓博半开玩笑地说,考虑到成功的概率,寻找靠谱的孵化企业,对创业者来说也是“大海捞针”。

  想有个提供健康餐的馆子

  4月26日下午,朝阳门银河SOHO C座中庭,一片人声鼎沸。这里,正在举行着一场名为“N+X”的超级路演,数十家创业团队要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介绍自己的项目,期望得到被邀请到场坐镇的投资方的青睐。

  中庭旁边,两家创业公司正在银河SOHO的3Q空间内静静地办公,完全没被玻璃门之外的这场喧嚣所动摇。3Q是潘石屹新创办的共享空间,目前来到这里的,基本全都是创业团队。与此同时,相隔200米的 A座一家名为“unique coffee”的咖啡馆里,同时有3个创业团队,正在咖啡桌上向对面的倾听者谈论着自己的项目。每一处的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叫“创业”的味道。

  每天,在北京城的许多角落,类似的故事都在上演。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创业大军,各种各样以创业者为服务目标的空间场所也次第诞生。这些场所中,有的叫孵化器,有的叫众创空间,有的叫共享空间,名称不同,但本质都相似——为孵化创业者而生,乃至于在创业界中流传着这么一句笑话:孵化器比需要孵化的创业企业还多。

  越来越多的选择下,目标客群——创业者们也从最初的便宜就好,渐渐变得越来越“有想法”。不久前在银河SOHO的3Q空间内租下工位的创业者宋国仑就告诉记者,他喜欢3Q这种可以精确到工位数、自如收缩的租赁模式,7.5元/平方米的租金也算是高性价比,加上24小时的安保系统,他呆得很愉快。不过,他觉得这儿的活动不够多,尤其是缺少“一对一”的相亲活动。而且,这里也没有一个能专门提供健康饮食的餐厅,能让他每天吃到低热量的健康套餐。“您说的相亲活动,我们会考虑。”对于他的话,运营方认真地记了下来。

  “过去,创业者可能只是希望你提供一个办公空间,现在他们希望得到更多,从办公注册、投资融资,到法律支援、商务合作,甚至是吃饭相亲、健身交友……”一位孵化器的运营者告诉记者。

  众创空间海淀朝阳扎堆

  2010年10月1日的上海新车间,是中国的第一个众创空间。“双创”的热潮下,究竟诞生了多少众创空间或孵化器?截至目前,这个数字没有官方的统计。

  一周前,一份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北京众创空间联盟、优客工场商学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众创空间发展蓝皮书》中统计,至 2015年,各地的众创空间数量至少已达500多家,其中已有近100家众创空间纳入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服务体系。从地域分布来看,浙江、广东、湖北、上海、北京等创新创业氛围较为活跃的地区,众创空间数量居全国前列,北京和上海还成立了众创空间的联盟组织。

  来自北京市科委2月份的数据则显示,目前北京市共有众创空间近200家,各类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服务机构150余家,服务企业和团队超过1.3万家;众创空间集聚区在北京市相关区初步形成,全市14个区有众创空间分布,海淀、朝阳比较集中。

  比如,最著名的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200米的距离内,就聚集了数十家创业孵化器。李开复创办的“创新工场”,接纳草根创业者的“车库咖啡”,刘强东带着奶茶妹妹开的京东奶茶馆,清华经管学院做的清华经管创业者加速器,都在这条街上。

  这些众创空间或者说孵化平台,有的专注于为初创企业提供社交网络、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服务;有的专注于做培训辅导;有的专注于做企业宣传;有的专注于设立资本平台;也有的是包罗万象,打造一种联合办公体系。而孵化平台的创办者,也是身份多样,从投资机构、高校到开发商、企业家。

  有些孵化器仍在空置

  “创新、创业的热情催生了大量小微创业企业的办公需求。这类创新企业,需要一个能够激发商业灵感、整合上下游合作链条的创业生态。这正是共享办公需求得以快速增长的市场基础。”《蓝皮书》中对于众创空间的蓬勃发展,给出了积极的解释。

  然而,蓬勃昂扬的态势并不能掩盖其中存在的问题。《蓝皮书》就指出,概念化的“一拥而上”、缺乏明确可行的行业标准、运营主体专业素质和能力良莠不齐等,都是约束其继续发展的因素。“有的只是租个厂房,摆几十张桌子;有的拿到政府补贴后就解散了。”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拥而上”的同质化,是北京的孵化器存在的问题之一。沿着亦庄区域科创十三街、科创十四街转一圈,几乎每条街上都能找到两到三家以为初创企业孵化为名的孵化器。可走进去问到底能为企业孵化什么,却几乎没有满意的答案。

  一家名为“嘉捷企业汇”的办公空间,说是孵化器,可却对记者表示连企业注册办公都不提供。而在一家自称2011年就投入使用的名为“汇龙森”的园区,工作人员说是以为初创企业孵化为主,但连起步阶段的办公注册服务都不提供,唯一的便利是园区内有一家能办理注册的公司。

  浮躁的概念带来的是空置的尴尬。“嘉捷企业汇”至今仍在对外招租,二楼二单元,空了近一半。而在“汇龙森”,尽管工作人员号称基本满租,可在园区的一层,整整四栋楼,除了一家华联超市、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农业银行自助服务和经营者自己在建的创业体验店外,其他全部都是空置状态。随后,记者又沿着B栋3层、5层、8层转了一圈,下午5点的上班时间,每一层都至少有3到5间办公间的大门紧闭,而且门口也没有任何企业名牌。

  业内人士预测,今年将会是孵化器的分化年,一些缺少差异化和自身特色的孵化平台,恐怕将遭遇关闭的风险,孵化器行业也将变成“好的越好,差的越差”。(赵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