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科学素质基准”

作者:佚名 来源:科技日报
2016-04-29 02:31:19

  ■各抒己见

  4月18日,科技部和中宣部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下称《基准》),引起媒体关注在科技圈掀起了热议。相关讨论聚焦在《基准》内容的瑕疵,而对其积极作用、使用方式却较少涉及。从两部联合发文可以看到,制定《基准》的目的是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如果一味盯在《基准》内容出现的问题上,不去探讨其价值和功用,就有可能抵消其推动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的积极作用。

  就在前些日子,媒体报道了山东某地一款“包治百病”的水疗仪吸引了许多老年人。而销售人员甚至宣称,用这款水疗仪洗脚之后浑浊不堪的洗脚水“还可以喝”。记者深入调查发现,所谓水疗仪无非是用盐、弱酸等普通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欺骗消费者。显然此种骗局并非首例,犯罪分子利用信息不对称或者简单的花样常常就能达到诈骗目的,甚至还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行骗“产业链”。比如近期媒体一直关注的离岸电信诈骗案正属其中。

  老年人识破不了骗子的小花招,可是大量年轻人也常常因常识不足、科学素养较低上套。最显见的,是流行于微信朋友圈的各类谣言,如微波炉加热食物致癌,或者仙人掌放在电脑前防辐射等。

  不难理解,加强我国全民科学素养提升,改善全民认识科学、应用科学的水平,大则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抓手,小则是提高个人生活质量的必然需求。在此背景下,《基准》的出台有利于测试和评价全民综合科学素养水平,促进科学度量学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为民众提升科学素养提供切实的指导。

  当然,目前印发的《基准》并非完美,但对于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工作来说,《基准》正式出台本身就善莫大焉。从《基准》历次“研究稿”“征求意见稿”的细节变化可以看出,《基准》文稿尝试涵盖全面,同时追求文字的凝练和易读,个别语句忽略了表达的严谨性。科学界第一时间对《基准》提出了矫正意见,也正是对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切实贡献。相信随着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基准》内容应是滚动更新,根据需要不断推出新版。

  从具体使用上说,《基准》是评价公民科学素质的一种手段,即非唯一评价手段,也不应成为门槛或教条。它可以用来统计和反映公民群体性的科学素质水平,却不宜作为单一个体的评判标尺,更不应成为“教材”或者“必修课”。因此,如何正确看待、使用《基准》,使之真正用于全民科学素养提升,既不流于面子工程,也不落为教条的窠臼,或许是比《基准》文本内容订正更为迫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