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间力量搭建创业信息互通桥梁”

作者:佚名 来源:南方日报
2016-04-29 07:00:05

  自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成立以来,深圳的创业热土又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香港青年。据了解,截至2015年底,前海深港青年创业梦工厂已入驻124家创业团队,其中港澳国际团队有59家。

  然而,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成立之初,不少香港人对前海创业感到犹豫和陌生。随着两地创业信息交流日益频繁,香港青年对在深圳创业的热情也不断升温。

  “许多香港青年知道大陆有一些创业的扶持政策,都表示愿意过去尝试。”香港中国商会会长陈丹丹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如今香港青年的创业热情颇高,可最大的掣肘在于不了解内地的政策。因此,陈丹丹希望借助民间的力量让更多香港人知道内地发展的空间和创业的政策信息。

  “想去自贸区创业,不知怎么申请而却步”

  不久前,陈丹丹做了一个简单的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香港的青年人都有去大陆创业的想法,之所以却步是因为“不知道怎么申请,不知道要付出多少费用”。“有些刚刚毕业的学生并不是很有钱,就会担心北上创业的吃住等费用问题。”

  陈丹丹说,在香港成立一家公司的成本很低,因此很多人会在香港注册成立公司。但是,由于香港各方面的发展和配套已经很成熟,相对而言,发展空间和创业成本较高,所以不少人想去内地发展。

  “之前有一些去过自贸区发展的青年人回来跟我说,自贸区很新,有很多政策都在陆续出台和完善,但如果人不在前海的话,就很难获悉。”陈丹丹说,香港青年对前海的政策真的很不熟悉。她想搭建一个便捷的渠道,让他们知道前海有哪些创业政策适用于他们。

  近日,由香港中国商会牵头,香港经纬集团捐资设立的紫荆谷创新创业发展辅导中心便是推动香港青年到内地创业的一个举措。在该计划中,香港青年可免费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全国十所指定高校接受创新创业辅导。

  “以前信息的覆盖率不是很高,只有一些访问团去了前海、横琴后回来分享,才知道真实的状况是怎样的。”陈丹丹说,启动这个计划的目的是,让更多的香港青年亲身去内地走进企业、走进创业团体、感受创业氛围,“我们希望以民间的力量搭建创业信息互通的桥梁”。

  “港青的优势在视野广阔,不在思维创新”

  日前,陈丹丹前往香港中联办交流时提出了三个观点。第一,香港青年创业必须端正态度。“态度决定成就,要有两地共融的包容性,了解国家最新发展的动态,才能了解大陆的市场有多大。”

  第二,思维一定要创新。“创新是创业的必备要素,思维一定要打开。”

  第三,提高资源整合能力。“香港青年人的专业素质、金融配套和法律意识都很强,但缺乏整合能力。如今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如何利用各方资源来促进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的升级,从而整合出一个很大胆的生意?需要好好思考。”

  香港青年到内地创业能带来怎样的新鲜思维?在陈丹丹看来,香港青年的优势或许不在思维创新上,而在于视野相对更加广阔。“香港是个自由信息港,香港青年的接触面是国际化的,吸纳信息的渠道和范围会更多、更广,而且很多人从海外留学回来,有很多海外生活的经历。”陈丹丹说,如今很多品牌都从海外引进到了香港,那么如何从香港引进到内地呢?如何更好地利用CEPA协议整合两边资源呢?“希望香港青年不要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恐惧,要利用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努力把梦想变为现实。”

  ■个案

  “感觉机会更大” 港青选择深圳创业

  一条在深圳蛇口海上世界向外国人“兜售”试吃中式咸鸭蛋的娱乐短片,在腾讯视频上获得了不少点击量。短片中操着一口流利英语、表情幽默搞笑的主持人是深圳雨果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始人郑鹏翔。

  去年7月获得暨南大学本科学位的郑鹏翔是香港人,毕业后在深圳福田区创立了一家视频制作公司,视频内容以农村生活为方向。运作半年后,公司成功获得了天使轮100万元的融资。

  “我的创业辅导来源于母校暨南大学,第一笔资金来源于我的师姐,创业的办公场所由师兄支持,第一笔生意同样来自母校的师兄。”谈及这些创业资源的获取,郑鹏翔由衷地感激这片创业的土壤。

  为何不在香港创业?郑鹏翔说,由于在广州读大学,身边的朋友、关系、资源都在内地,而且感觉深圳比香港的机会要多一些,就尝试在深圳创业了。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在深圳创业的试错成本比较低。“我在深圳租个房子都比香港的大,还能吃到几块钱的麻辣烫,这些都是香港不具备的。”

  在创业的思维上,香港年轻人和内地年轻人有些什么不同?郑鹏翔认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在逻辑思维上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帮助,“我们团队有很多逻辑性很强的人,他们能帮我抽丝剥茧,提高我的执行能力”。

  为何不选择前海?“因为我不知道前海的政策。”郑鹏翔说,身边一些朋友也不太清楚前海对香港青年创业的扶持政策。但在他看来,政策的扶持是其次,创业者更应该专注于靠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功,“一上来就指望政策支持的人一般走不远”。

  本版统筹/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卓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