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行业债券违约频发 专家称仍远低于其他国家水平

来源: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2016-04-29 07:13:00

  近日,彭博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处于煤炭、金属与矿业这两个产能过剩行业的公司,2016年二至四季度累计债券到期规模超7600亿元,为最高记录。较去年同期增34%。同时,整体债券市场年内的到期规模也将攀升至顶峰,从本季度开始将面临连续三个季度的最高到期规模,总量或达到4.12万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23%。

  实际上,随着供给侧改革的发力,债务违约风险愈来愈向产能过剩行业集中。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最近一个月内,集中于钢铁、煤炭行业的违约事件包括中煤集团山西华昱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华昱)、东北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北特钢)2家企业的违约;目前已构成实质性违约的债项有山西华昱的“15华昱CP00l”、东北特钢“15东特钢CP001”、“15东特钢SCP001”和“13东特钢MTN2”。不过“15华昱CP00l”已于4月13日兑付;此外,还有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的9个债项共计168亿元宣布暂停交易。

  违约隐现恶性循环

  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在最近的一份研报中称,信用违约频发将推升信用利差,企业融资成本易升难降。违约风险增大将推高企业借新还旧的成本,或导致再融资受阻,甚至可能形成“违约风险增大-再融资受阻-经济回落-违约风险进一步增大”的恶性循环。

  自2014年3月国内第一例违约的公司债券“11超日债”引爆债券市场,目前包括超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在内的主要债券品种已有25只发生实质性违约,涉及16个发行人,其中2016年以来已有11只债券违约,违约现象迅速扩张。

  “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仍在持续发酵并开始在局部加速释放,违约进入多发期。”中诚信国际评级有限公司认为,“在供给侧改革及去产能实质推进的背景下,后续仍需关注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及民营企业公司治理风险,除此之外,短期债务偿还风险、发生兑付危机企业的存续债务偿还风险以及对那些级别大幅下调,且存续期债券即将到期的主体违约风险也需要特别关注。”

  投资者无须“草木皆兵”

  不过,如今债券市场密集的违约事件或不会引发蝴蝶效应。

  九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者需要理性地看待债券违约事件。一个正常的市场上必然会发生债券违约,只不过以前投资者没有面对过现在这种情况的市场,而放大了恐慌。

  “从债券发行的角度来看,由于中国的债券市场是2010年之后大规模发债发展起来的,而当时的债券发行期限基本为5年,所以现在便是到期的高峰。”邓海清认为,“其实不论哪个行业,现在都是一样的情况,到期债务均达到历史高峰。针对彭博的数据,如果正向比较,我觉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是在推波助澜。”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于本月21日发布了《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企业债务重组,对符合政策且有一定清偿能力的钢铁、煤炭企业,通过实施调整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等债务重组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符合条件的钢铁、煤炭分流人员,要进一步提高就业创业金融服务水平,鼓励金融机构按政策规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并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同时,《意见》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综合运用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手段,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资产,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和批量转让进度,坚决遏制企业恶意逃废债务行为。对于企业债务重组和不良资产处置等重大问题,要加强沟通协调配合,共同研究解决,完善风险应对预案,防止个别行业、企业风险演化为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随着监管层政策的深入,目前债券市场的“动荡”或许可以得到解决。

  邓海清表示,目前市场上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消除恐慌。因为一旦恐慌蔓延,就会带来市场的萧条,可能由信用风险及违约风险引起银行主动收缩债券配置,引发债券去杠杆的连锁反应。即使我国债券市场违约十几单,但是相对总量而言,也是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违约水平。因此,这种情况更多的是引发恐慌情绪,而不会造成实际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