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11天就植入心脏起搏器(国内第1)

作者:单祺雯 来源:生命时报
2016-04-29 09:01:00

  4月21日下午2点36分,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小儿科为出生仅11天的祥祥(化名)成功地植入了一枚心外膜“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而祥祥也成了国内此类手术中年龄最小的受益者。

  据手术主刀医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小儿科李小梅主任介绍,祥祥在母亲肚子里25周时,就已经发现“心动过缓”,被确诊为先天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家人辗转山东、上海、北京等多家大医院后都被告知无能为力,建议放弃胎儿。“先天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间传导完全被阻断,全部心房冲动不能传入心室,造成心房和心室各自独立活动。如此大小新生儿,正常心率应达到140多次/分左右,而他的心率只有40次/分。因此,患儿已出现心脏增大、心功能不全等症状,随时可能导致大脑缺血、缺氧,面临生命危险,唯有尽快脱离母体,植入心脏起搏器,才有活下来的希望。”

  然而,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国内曾做过类似手术的最小患儿是2个月,为刚出生的新生儿植入心脏起搏器,在国内没有先例,更没有经验可循。此外,摆在医生面前的还有三大难关:其一,祥祥还在母体,身体各项指标无法预估,有没有时间抢救都很难说;其二,孩子太小,可能无法耐受开胸手术;其三,正常新生儿的心脏只有“核桃”般大小,很柔弱,血管很细,皮下组织和肌肉也都非常薄,加上新生儿生长发育快,起搏位点的选择要求非常高。“手术前几天,我脑子里全是孩子出生后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李小梅术后坦言,这个手术难度太大了。

  最终,李小梅决定奋力一搏,经过认真的术前讨论和方案设定,她决定采取两次手术,如果祥祥顺利出生,就先通过安装临时起搏器暂时“保命”,待1~2周心功能稍有好转、可耐受开胸手术后,再植入永久起搏器,以此最大限度保障祥祥的安全。

  好在祥祥很“争气”,4月11日下午,小家伙经剖腹产手术顺利出生,“哇哇”直哭。这让李小梅很兴奋,一下子看到了希望,因为孩子能哭说明心肺功能还可以。经过紧急护理、保留脐静脉通道并给予药物提升心率之后,祥祥被迅速送入导管室进行临时起搏电极置入手术。为减少股静脉穿刺对孩子的损伤,李小梅用首创的“经脐带置入法”,将临时起搏导线经过脐带送入右心房—右心室,通过外接起搏器来调整和检测心率。据悉,通过脐带导入起搏电极,在国内也是首次。经过11天的悉心照顾和营养补给、临时起搏“保驾”心率,祥祥体重达到了6斤,身体各项指标也都合格,可以二次手术了。医生们选择剑突下(胸骨体的下端)尽可能小的切口,小心翼翼地在祥祥心外膜上测试,选择最佳“位点”固定电极,再建立回路与连接,最终将心脏起搏器“包埋”于腹壁的皮下组织内。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利,随着起搏器开始正常工作,祥祥的心率立即上升至100次/分。

  术后,《生命时报》记者在第一时间前往重症监护室看望了祥祥,只见他安静地躺在床上,眨巴着小眼睛,似乎在跟大家打招呼。据祥祥的主治医师张乐峰介绍,目前孩子的情况非常平稳,正在慢慢康复。截至发稿时,祥祥已顺利从重症监护病房转入普通病房。▲

  (本文由本报记者单祺雯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