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何处来:我为什么当技工

来源:人民日报
2016-04-29 18:43:35

工匠精神何处来:我为什么当技工

山西永济高级技工学校里,一名女生在认真学习电器布线方法。

  人民视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号召,引发全社会热议。召唤踏实务实、执着专一、宁静致远的“工匠精神”,不仅是当下企业改善供给、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升级换代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必然选择。

  “工匠精神”从哪儿来?既要关照工人成长的小环境,也要注重改善社会大环境。职业教育能提供哪些营养?企业为工人提供了怎样的发展空间?能否激励工人把实现个人价值与满足企业发展诉求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如何用更严格的生产工艺流程、更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更高标准的市场监管措施,编织出培养“大国工匠”的大摇篮?

  让我们走进工厂,走近一线技术工人,从他们的故事中,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编 者

  初见戴世超,他头戴护盔,手着厚手套,身穿蓝色制服,“全副武装”蹲在地上,手中焊枪飞舞如游龙戏珠,焊花四溅。听人说,他能像雕塑般,比别人多蹲好几个小时。

  记者见到技校学生胡明祥时,他正为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苦练氩弧焊。小伙子不声不响一天练十几个小时,叫指导老师庞志兴很心疼。

  一名在岗的熟练工人,一个在读的毛头小子,都在用全部心力阐释“工匠精神”的内涵,也书写着他们自己的美丽人生。

  技术才是“铁饭碗”,能给家人好生活

  “我跟大哥说,你这大学生的图纸画得再好,没有我们技术工人,也造不出来飞机啊!”

  戴世超是中海油下属企业——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的一名高级技师,已从事焊接工作18年。“再往上,就是当焊接专家。不容易申请到,可对我们来说,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戴世超说。

  “人说进机关、当白领是铁饭碗。照我看,有技术一样走遍天下。”戴世超觉得自己很幸运,高中毕业后从日照老家到外地打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应聘到现在的单位。“那时啥也不会,对着焊机就发怵。只好一遍遍地练,蹲得腰都要断了。三个月培训期结束时,我的技术明显比别人高出一大截。” 在参加技能大赛并且获奖后,他的“身份”从社会招聘人员转为正式职工。

  “单位给了正式编制,五险一金都很到位,这不就算有了铁饭碗吗!在青岛,我也有房有车。跟当年一起外出打工的老乡们比,无论是收入待遇还是心理体验,我都高出不少,挺知足。究根到底,谋生看手艺,技术才是真正的铁饭碗。”戴世超笑呵呵地说:“我媳妇不工作,在家全职照顾两个孩子。我还要继续努力,技术越精湛收入越高,一家老小才能过得更好。”

  胡明祥来自日照市东港区河山镇小卞庄村,他现在是青岛市黄岛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学生。

  小胡在家排行第三,家里不富裕,父母和大姐靠种地供小胡哥俩上学。“我想学技术,一是喜欢,二来减轻父母压力。”胡明祥说,选择焊接技术缘起于参观一家大型造船基地,“有工人拿着一根小棒子发出亮光,不一会儿就把两块分离的钢板拼接在一起,我觉得太神奇啦,当技术工人也挺厉害的!”胡明祥说,他的同学中,大部分是因为考不上大学才来读技校的,“我倒是真喜欢做这个,身怀绝技就有了铁饭碗。我大哥在重点大学读飞行器设计与制造专业,我跟他开玩笑 ‘你这大学生的图纸画得再好,没有我们技术工人,也造不出来飞机啊!’”说这话时,小胡笑得一脸阳光。

  2015年,胡明祥在山东举办的焊接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今年他将代表青岛参加全国的技能大赛。问他对蓝领生涯有何规划时,他说自己还没想那么远。“根本不用发愁找工作,市场上好技工缺口很大,我的同学基本上都被轨道交通、电动汽车等大企业签走了,不少人月薪过万元。”

  2015年青岛市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4万元,胡明祥一出校门就能在当地拿上高工资。他不担心未来“蓝领”的生活条件、社会地位不如哥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不少大企业来抢我,等比赛完还得好好选一下呢!”

  爱钻牛角尖,“磨”出好东西,慢就是快

  “培养大国工匠,要从职业教育阶段抓起。制造业转型升级,倒逼技工教育向高标准看齐。”

  戴世超带过98个徒弟,他最着急的事是:技工里不乏技术熟练、产能高的“聪明家伙”,但缺少精益求精、爱钻牛角尖的“傻小子”。

  “有一次,我让徒弟排除普通钢结构焊接缺陷。他检测出两层缺陷,觉得缺陷已经完全找出来了。我的判断是,可能还有一层。他嘴上叫我师傅,心里觉得我俩年纪差不多大,不服气,嚷嚷‘要是还有,我就吃了那焊接层!’结果我用设备一检测,确实还有一层缺陷。”

  胡明祥为了在技能大赛中获奖,一直向专业的“国家标准”“世界标准”看齐。“我想成为专家型技师。”他的目光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这小子动手能力很强,有色金属焊接,老师傅们的误差在1毫米之内,他能控制在0.5毫米之内。”庞志兴说。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中德弱电对比图”,戴世超和胡明祥都注意到了这一新闻。“德国工人高出一筹。人家的活儿整齐划一、板正有序,值得我们学习。”胡明祥认为,在技术、技能标准方面,国内通常不比国外低,但缺乏执行力。

  “我们这儿要求产品目标合格率达到98%,我已经做到超过99.8%。”戴世超的经验之谈是:有时候进度是慢一些,但慢就是快,不钻牛角尖,磨不出好东西。“从我们这里出去的设备返修的很少,客户也会觉得我们的产品质量有保障。”

  戴世超已经拿了十几本焊接方面的国际证书。“现在很多客户来自国外,也有些国内客户要带着设备到国外采油。我们得掌握欧美焊接技术标准。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技工水平也要与国际接轨。”

  “灌输跟国际接轨的意识,培养大国工匠精神,要从娃娃抓起,从职业教育阶段抓起。”青岛市黄岛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机电部主任石发晋说,制造业转型升级,倒逼技工教育向高标准看齐。目前学校已经与德国焊接协会合作,引入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焊接培训体系,并聘用德国焊接专家指导授课实训。“这两届毕业生很受企业欢迎,不到一年大部分学生成为技术骨干。”石发晋说。

  手艺好,受重用,心里踏实有干劲儿

  “一定要给技术工人职业上升的通道,让大家觉得自己的未来和企业休戚相关。”

  “熟能生巧、勤能补拙。不练就手生,不学就落伍。”戴世超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已经不太够用了。“外国专家来讲课交流,听不太懂。”戴世超笑着说,他正在跟自己上初一的孩子一起学习英语。

  胡明祥也有继续读高职的打算。“不是为了学历,越实践越感觉理论上有欠缺。”小胡憧憬:“将来既懂理论,又熟练掌握技术,一些解决难题的思路和工艺改进的灵感,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从头脑里冒出来。”

  “制造型企业里,大部分员工都是技术工人,技能培训、技术比武、技术比赛成了家常便饭。小到班组武艺切磋,大到国际技能大赛,这都是表现自己的时候,大家都很积极踊跃。我们的学习氛围还是很浓厚的。”戴世超说。

  “大家比拼技能的动力是什么?”记者问。

  “‘转制’啊!”戴世超脱口而出。“说实话,待遇改善,是大家追求进步的第一动力。有了‘编制’,心里踏实,待遇也高,还会被提拔重用。” 戴世超所在的企业,技工的技能等级每上提一级,每月就多领900元工资。如今,他除了享受公司各项待遇之外,还作为青岛市黄岛区首批拔尖人才,享受区政府的津贴。“一定要给技术工人职业上升的通道,让大家觉得自己的未来和企业休戚相关,有干劲儿。”

  2015年,又有4名徒弟晋升为技师,并拿到了中海油的正式“编制”,戴世超作为师傅很欣慰。

  传承中大胆创新,立志做大国工匠

  “我们对中国制造充满信心!咱技术工人要有责任感和荣誉感,提起精气神儿。”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培育工匠精神,对广大技工来讲,是一种鼓励。

  “我能感觉到,国家越来越重视对技术工人的培养。”戴世超说,他看过电视上的“大国工匠”节目,确实很震撼。“做一名好工匠,不仅要技术精湛,还要有丰富的经验,更要有负责任的态度。同时要注重工艺和技术的传承,与团队共享,为企业和国家创造更大的效益。”

  “真正的工匠不会墨守成规,传承中还要大胆创新。”戴世超自豪地告诉记者,如今他的“狭小空间气刨、包角焊接”等一系列改进工艺的绝技绝招正在单位推广应用。戴世超还是单位“技师创新工作室”的成员,碰到难题可以和里面的骨干们交流沟通,还可以与非焊接专业的技术骨干交流,这让他有了新的灵感和收获。“在一门技术里浸淫太久,自己的一些缺陷反而不容易发现,借助外脑,我也得到了不少指点。”戴世超说。

  “青岛十大高薪行业里面,焊工排第六。” 石发晋说,学校焊接专业的毕业生都会有三到五个岗位可挑选,实现了从工作选人到人选工作的转变。“这也说明,企业越来越注重技术工人的使用和培养,我们看好中国制造!”

  戴世超考虑过让儿子也走技工这条路。“不过别像我那样,从自己摸索到现在手中有绝活,历经十几年,太苦了。希望他长大时,我们的技校跟国外一样,招收高分精英学子,系统地传授最前沿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个人也好,国家也好,掌握技术,就把握住了未来。”

  “说到底,作为技术工人,我们对中国制造充满信心!咱技术工人要有责任感和荣誉感,提起精气神儿,踏踏实实把产品做得更好。”戴世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