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大国工匠品牌 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6-04-29 18:46:09

打造大国工匠品牌 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提高劳动力素质,这为工人阶级发挥主力军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

  “大国工匠”是我国广大一线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对于引导广大职工积极投身“十三五”奋斗实践、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起着重要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培育好、学习好、宣传好“大国工匠”,打造和做强“大国工匠”品牌,培养和造就高素质职工队伍,引导广大职工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而奋斗,是工会组织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徐立平:雕刻火药的勇者

  固体燃料发动机是战略战术导弹装备的心脏,制造有上千道工序,要求最高的工序之一就是固体燃料的微整形。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的最大误差,而徐立平雕刻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发动机药面整形组组长,高级技师。工作28年来,徐立平一直从事着极度危险的航天固体动力燃料的微整形工作。火药药面整形目前无法完全实现机械化操作,危险性高,稍有不慎蹭出火星,就会引起燃烧甚至爆炸,对于手工操作的人来说,没有任何的逃生希望。凭着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徐立平苦钻善学,练就了一手高超的技艺绝活,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多次出色完成急难险重任务。

  怎样更好地改进刀具,提高整形效率,确保安全性,是徐立平一直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徐立平根据整形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设计、制作和改进了各种整形、挖药刀具30多种,不仅缩短操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保证了整形、挖药的安全和质量。

  长年一个工作姿势,加上火药的刺激性,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侧倾斜,双腿也一粗一细,头发更是掉了一大半。有人问徐立平图什么,他说,再危险的岗位总得有人去干,每当看到飞船上天、火箭上天,心中的自豪感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所以觉得值。

  毛腊生:聚砂成模 为国铸剑

  中国航天科工十院航天风华公司的毛腊生是一个“高人”,一个“专家级”的老技工。他所在车间是为导弹铸造舱体的,但是他却和砂子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铸造,俗称“翻砂”。在全球的铸件生产中,70%的铸件是用砂型生产的。毛腊生的工作就是对砂模进行造型、修型。砂子本身质地疏松,对造型的精准度有很高的要求。毛腊生干这行已经39年了,和砂子打了一辈子交道,不管什么样的砂子,他抓一把就知道好坏。

  39年来,毛腊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能,先后主持完成了“无毒型砂”、超大型薄壁舱体、两种耐高温镁合金实际运用等研制任务,成功解决了某重点导弹舱体铸造合格率低、某外配套铝合金产品“白裂纹”缺陷等多个难题,其中10余项课题、项目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在平时生产中用于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的小改革、小创新更是举不胜举。同时,他参与生产的系列型号导弹,先后四次亮相国家盛大阅兵仪式,接受党和国家的检阅。毛腊生也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等一系列荣誉。

  如今,59岁的毛腊生仍旧奋战在铸造一线,与成千上万个执着于信念和事业的航天人,共同铸造着中国航天事业的美好未来!

  方文墨:精于毫厘 志在千里

  方文墨是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钳工,沈飞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技师。从2003年参加工作至今,方文墨搜集整理了20余万字的钳工技术资料,改进各种刀、量、夹具100多种,改进工艺方法60余项,取得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他创造了加工公差0.003毫米,相当于1/25头发丝的表面加工精度的“文墨精度”,是国产新型隐形战机和航母舰载机的幕后功臣。

  在飞机制造中,钳工负责为零件做最后一道手工精密加工,其精细程度、艰苦程度和枯燥程度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每天,方文墨必须半弓着高大的身躯,至少站上八九个小时,反复做挫修动作8000多次。正常情况下,钳工一年会换10多把锉刀,而方文墨一年却换了200多把。为保证手掌对加工部件的敏锐触觉,他坚持每天都用温水泡手除手茧;为避免手受伤和工作时手抖,他不得不远离心爱的篮球,有一斤酒量的他,索性把酒戒掉。

  方文墨设计制造的“定扭矩螺纹旋合器”,使生产效率提高了8倍,仅人工成本每年就为企业节约100多万元;他改进的铁合金专用丝锥,能提高工效4倍,每年节约人工成本和材料费46万余元。方文墨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方文墨用自己的双手打磨出航空零件的精度,更用一名航空蓝领青年的志向与毅力,打磨着自己的人生精度。

  潘玉华:军工“绣娘”

  “9·3”阅兵,新一代预警机惊艳亮相。预警机是空中指挥所,是整个飞行队伍的神经中枢。这神经中枢里最精密的一部分器件是由手工焊接的,而完成这项工作的就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女技师潘玉华。

  潘玉华在军工精细焊接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从没做过别的工作,每天琢磨的就是如何让手更稳定,心更静。同事们经常能看到她很晚了还在独自加班研究技术。工间休息的时候,潘玉华会带着徒弟们做投硬币的练习。在已经盛满水的水杯中投入一元硬币,保证水不会溢出,为的是锻炼观察力和手的平衡感。潘玉华的最高纪录是45枚硬币。

  军工精细焊接中有一种叫做植柱的工艺。在一块一元硬币大的电子板上,在没有任何机器辅助的情况下,全凭手感精准焊接1144根细小的铅柱。潘玉华完成一块1000多根的植柱只需要两个多小时。她的这一手绝活为卫星的研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厂里,潘玉华是技术水平最高的师傅,也是最严苛的师傅。“真正看到我做的东西,谁在使用它,谁在进行操控,进行掌握的时候,这个心情真的是非常的自豪。我对自己、对徒弟要求严格,是因为使用我们产品的人的生命是由我们来保障的。”潘玉华说。

  李世峰:一把榔头 巧制战机

  在李世峰的工具箱里,收藏着十几把大大小小的榔头。“木榔头用于铝合金零件成形,铝榔头用于校正,铁榔头用于钢件成形……”说起这些心爱之物,李世峰如数家珍。中航飞机西安飞机分公司钣金工、高级技师、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李世峰,28年来,凭着一把榔头,为国内外各型飞机打造矫健的身躯,实现着航空报国的人生理想。

  工作中,李世峰勇于选难题、攻难关,干活思路敏捷、注重技巧。凭着精湛的操作技能,他出色地完成了《ARJ21飞机货舱门框异形件的成形工艺研究》等多项攻关课题,攻克了飞机研制生产中许多关键、复杂零件的成形难关。他根据自己的加工方法总结出的一整套波音产品最佳工艺流程,得到了波音公司代表的赞誉;他组织搭建了钣金结构件手工和液压成形的技术平台,牵头把一批在生产中摸索的绝招诀窍整理成了教材;他干活精益求精,产品质量过硬,零件一次交检合格率始终保持100%。在今年“9·3”阅兵的空中方队中,五型参阅飞机上就安装了李世峰和他的团队亲手制造的机身零件。

  在李世峰工作的厂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当看着自己亲手打造的战机飞翔在天空时,李世峰知道所有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

  洪海涛:“主刀”打磨导弹点火器

  发射导弹时,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发射前点火的瞬间,它直接决定着导弹发射的成败。而洪海涛就是一位常年打磨导弹点火器的特级技师。

  洪海涛是中国航天科工六院359厂的一名车工。工作21年来,在车工这条看似平凡又单调的路上,他凭着一身硬功夫走得越来越稳健。某型号发动机燃烧室壳体为超高强度钢制作,工件壁薄,刚性差,精度高,装夹和加工时极易变形,极易造成产品超差或报废,这个技术瓶颈一直困扰着科研生产。洪海涛从一次打生鸡蛋的过程中找到了软工硬做的灵感。他发现车削鸡蛋与上述零件的装夹和加工有着类似之处:车削蛋壳而内膜不破,难点是装夹、找正和切削用量。经过反复试验,洪海涛总结出了“三三旋转找正法”,有效提高了加工精度,使产品合格率提高到100%。

  车削生鸡蛋,只是洪海涛技艺精湛、善于创新的一个例证。近年来,洪海涛自行设计、适合实际操作的工艺装备有10多种,攻克了许多关键零部件的加工难题,解决了多项生产瓶颈问题,精湛的技术让他成为工厂车工线上的“主刀手”。

  2009年,深圳一家公司以年薪20万元邀请洪海涛加入,这差不多是他当时收入的三四倍。当时洪海涛父母退休、儿子上学,正是需要钱的时候,洪海涛也曾心动,但他最终选择留了下来。洪海涛说,车床已经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自己舍不得离开这个奋斗了21年的地方。

  巩鹏:“巩氏绝技”助神剑飞天

  巩鹏,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钳工,特级技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首席技师,精密加工领域钳工专业的技术领军人物,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巩鹏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

  作为钳工,巩鹏带领班组承担了导弹武器控制系统关键件的工艺攻关和生产加工。他提出的一系列创造性的加工方法,被同事们称为“巩氏加工法”。设计制造的80余套工装和加工设备,使得所在岗位的工作效率由几倍提高到了几十倍。探索出的航天特殊材料小直径螺纹孔加工方法,解决了软磁合金、钛合金等特种材料小螺纹的加工难题。他的“巩氏研磨法”将导弹中关键部件产品的合格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100%,大大提高了产品生产的质量和效率。此外还成功应用于高精度石英挠性加速度计,该型加速度计在神舟系列飞船、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嫦娥三号精准落月、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等中立下汗马功劳。

  高超的技艺背后是艰辛的付出。为了提高技艺,巩鹏付出了比身边人更多的努力,书写了当代版“铁杵磨成针”的励志故事:每天两三个小时练锉,寒来暑往,一根直径为50厘米的45号钢棒,在巩鹏手里反复地锉,到最后锉成一根小细条。

  巩鹏十分注重技术的传承。他先后培养了20余名徒弟,多数已成为生产骨干。2014年,他所带领的钳工班,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张新停:弹药精度把关人

  张新停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西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具制造二分厂的一名钳工,第一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

  张新停所在的工厂主要是研制和生产多种型号的弹药,这些弹药要想完美地达到设计要求,做到精准打击,从各个零部件到总装完成,都需要使用特殊的测量工具,来保证它们的精密度。张新停就是制作这些量具,给弹药把关的人。张新停自制的测量工具精度达千分之一毫米,有力保证了弹药质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哪怕是一个入厂才几个月的工人,用上他制作的量具,仅用48秒就能测量完一个零件上的12个数值。20多年来,张新停做出了近万件构思精巧,形状各异,大大小小的测量工具,用来检测弹药生产过程中各个零部件的精度。38岁时,张新停就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成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关键技能带头人。他带领的创新工作室钻研出12项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其中1项已获得国家专利。

  张新停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年轻工人。他说:“我的技术再好,也只能为企业贡献30来年,如果能带出一个好徒弟,就等于把我工作的时间延长了一倍,带出一个好团队,就等于给企业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近几年来,他带了6个徒弟,个个都已成长为子公司的顶梁柱。

  卢仁峰:“独手焊侠”挑重担

  卢仁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一机集团大成装备公司电焊工人、高级技师、兵器工业集团公司首席技师。只有一只手可以正常工作的他,执着地坚守在平凡的焊接岗位上,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了多个焊接技术难题,赢得了“独手焊侠”的美誉。

  从拿起焊钳的第一天起,卢仁峰就给自己树立了目标:当工人就当一个最优秀的工人。然而,一次意外让他的左手基本上不能再工作。面对打击,卢仁峰没有退缩,他给自己定下了每天要练习50根焊条的底线,常常一蹲就是几个小时,直到厂房里空无一人。就是凭着这股较真劲,卢仁峰掌握了单手焊条电弧焊、氩弧焊等十几种焊接方法。

  作为技术骨干,卢仁峰和他的工友们攻克了多个型号坦克、装甲车和动车组的焊接技术难关。“正反面焊接,以变制变”操作方法,使参加2009年国庆阅兵的某型号轮式车辆生产合格率一下子由60%提高到96%。经过上百次的实验,他总结出的母材熔化时间、加入填充金属的最佳时机和最佳焊接角度等技术理论,克服了动车组铝摇枕焊接的技术难题。

  在由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焊接高级技师后,卢仁峰把很大的心血花费在了带徒弟和团队建设上。十几年间,卢仁峰带出了50多名徒弟,个个都成了技术上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