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技在身确保高铁品质

作者:佚名 来源:经济日报
2016-05-01 05:59:15

  像我们这种干技术活的就得多练,基础功一定要扎实才行

  出身工匠家庭的宁允展在父亲的熏陶下,自小就立志学当一名技工。如今他是高铁首席研磨师,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高铁研磨10年,经他手中的转向架从来没有出过次品,他发明的工装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创效近300万元。他就是中车四方股份公司钳工高级技师、有着“大国工匠”之誉的宁允展。

  1991年,19岁的宁允展从铁路技校毕业,进入当时的四方机车车辆厂,从事自己喜爱的车辆钳工工作,一干就是25年。

  2004年,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引进时速20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产品进入试制阶段,转向架上的“定位臂”成了困扰转向架制造的难题。如果把高铁列车比作一位长跑运动员,转向架就是它的“腿脚”,而“定位臂”作为转向架上构架与车轮之间的接触部位,相当于人的“脚踝”。高速动车组在运行时速达200多公里的情况下,定位臂的接触面要承受相当于二三十吨的冲击力,按照工艺要求,必须确保定位臂和轮对节点有75%以上的接触面间隙小于0.05毫米,否则可能影响行车安全。

  “定位臂”的接触面不足10平方厘米,手工研磨是保证接触面间隙精准的唯一可行方法。然而经过机器粗加工后,定位臂上留给人工研磨的空间只有0.05毫米左右,相当于一根细头发丝的直径。但在国内并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操作技术经验的情况下,宁允展主动请缨,挑战这项难度极高的研磨技术。扎实的基本功加上夜以继日的潜心琢磨,仅用了一周时间,宁允展便掌握了外方熟练工人需用数月才能掌握的技术,成为中国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第一人。

  随着高速动车组进入大批量制造阶段,传统的研磨方法已经跟不上生产节奏。宁允展开始琢磨如何改进工艺,使定位臂研磨变得既好又快。经过反复试验,宁允展发明了“风动砂轮纯手工研磨操作法”,采用分层、交错、叠加式研磨手法,将定位臂接触面织成了一张纹路细密、摩擦力超强的“网”。这一研磨法不仅将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也将接触面的贴合率从原来的75%提高到了90%以上,这项“绝技”有效保障了高速动车组转向架高质量、高产量的制造。

  攻克技术难题,证明“中国制造”的能力和实力,宁允展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坚忍不拔的品质和敬业奉献、执著追求、实事求是的精神,正是传统工匠精神的现实表达。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宁允展一样的产业工人,才有一大批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走出国门,领先世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