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四个襄阳”旗帜引领 奋力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作者:佚名 来源:湖北日报
2016-05-02 06:32:23

  湖北日报讯 图为:机器人上岗

  图为:在东风日产襄阳工厂装配线上的工人们忙着组装东风英菲尼迪

  图为:航宇嘉泰公司航空座椅生产车间

  图为:襄阳一江两城

  图为:流光溢彩夜襄阳

  图为:樱花世界里的幸福时光

  今年,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在襄阳召开。时隔5年,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的目光再次聚焦襄阳。

  此次盛会为何选在襄阳?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今的襄阳,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有何新亮点、新作为?

  在“十三五”开局的关键时间节点,让我们一起前往寻找襄阳力量、观察襄阳样本、揭秘襄阳答卷。

  推动县域经济争先进位 构筑“四个襄阳”强力支撑

  中共襄阳市委 襄阳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把推动县域经济争先进位,作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和“三维纲要”精神的主战场,县域经济发展在“十二五”期间转型跨越,呈现出三个鲜明特点:纳入全省考核的7个县市区从“徘徊中游”变为“个个进位”;市域内的“短腿、短板”变为“两个中心、四个襄阳”的强力支撑;从传统产业是主体变为现代产业唱主角,经济总量以500亿元为基点,接连跨越1000亿、2000亿两大台阶,2015年达2237.7亿元,占全市总量66.2%,占比5年提高6.2个百分点。去年,7个县市区均名列所在考核类别前茅,6个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约占全省受表彰县市区的三分之一。

  坚持竞进有为,始终把县域经济发展作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抓手。一是凝共识。组织千名县乡干部考察发达地区,组织千名企业家考察先进企业,组织社会各界开展“创业致富奔小康”大讨论,一致认为:“干部能力强不强,发展县域经济是赛马场;城乡居民富不富,创业者和商事主体个数作标注;小康步伐大不大,县域经济实力会说话”。这三句话成了各县市区的明比暗赛。二是明思路。引导大家充分认识到,县域经济是开放型经济,不等于“行政区划经济”;是现代经济,不同于“传统农耕经济”;是福民经济,不限于“城镇属地经济”。跳出县域谋发展,全民行动创大业,建立起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为龙头,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资源再生利用等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形成了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强力驱动“四化”同步发展的新格局。三是增实效。五年间,县域三次产业比从2010年的21.6∶45∶33.4调整为2015年的16.2∶55.4∶28.4,城镇化率由50.04%提高到57.2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由690.4亿元增加到2044.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由1085个增加到1296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由35.9%上升到51.13%,商事主体个数由279户/万人提高到762户/万人;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8.85亿元,,是2010年的7.61倍,占襄阳全市总量的49.78%;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精准脱贫28.6万人。

  坚持量质兼取,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主抓手。一是落实战略建项目。从2011年起,7个县市区围绕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发展战略,谋划实施项目3700多个,总投资达5200多亿元。“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近万亿,建设亿元以上项目1307个,70%以上是产业项目,产业项目中70%以上是工业项目。二是招商引资建项目。围绕建设万亿工业强市、“一个龙头、六大支柱”工业体系,发挥各县市区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引进“火种型”项目、培育“领军型”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5年来,招商引资项目达2900多个,投资额达5500多亿元,其中,投资过50亿元的项目6个,引进麦德龙、恩梯恩等27家境内外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华为、中兴、鲁花等30多家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入驻襄州、枣阳、宜城等县市区。三是打造品牌建项目。依托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循环经济)等20多个“国牌”,建设支撑性、配套型项目2970多个,投资1300多亿元。南漳、保康、谷城、老河口围绕“中国有机谷”建设,建成有机农业项目880多个,建设乡村生态旅游项目62个,总投资1170多亿元。四是持续技改建项目。对接国家产业政策,用好省技改专项,加大技改奖补力度,促进企业脱胎换骨。每年安排技改项目500个以上,占规模以上企业个数30%以上。项目成、企业变,产业兴、经济强。谷城骆驼股份、宜城襄大农牧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产业集群达11个,其中襄阳市再生资源等8个产业集群,进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行列。

  坚持改革创新,始终把要素保障作为项目建设提速增效的主抓手。一是问题导向抓改革,充分释放社会活力。市、县两级成立行政审批局和市场监管委员会、综合执法委员会,全域实行“一枚公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的“三个一”管理新体制,细化“企业办事直通车”、“公共服务面对面”、“信息交换键对键”操作规程,县市区行政审批事项均比省定县级通用审批事项少40项以上,商事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有力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新增商事主体142166户,同比增长12.48%;总数达42.8万户,比2010年净增27.5万户。二是创新思路解难题,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强力推动扶持企业途径、资本市场建设、金融服务产品、土地管理制度、劳动力培训方式、产学研结合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让企业转型有门路、升级有技术、克难有人帮、需求有供给。市级层面建立20亿元汉江产业基金,组建实体化政企学研联盟34个,发展新三板和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企业分别为10家、124家。三是搭建平台助转型,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以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引领,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支撑,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对接《中国制造2025》,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促进县域经济走特色化、品牌化、绿色化之路。7个县市区的10个特色产业园,建成区面积达80平方公里,主导产业集中度为68%;市县建设工程技术中心、检测认证产业园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6处,创业示范基地45个,大学生创业园6个,服务创新创业,助力转型升级;在中心市区为全山区县保康划定5平方公里工业园,既保绿水青山,也建金山银山。到2015年底,建设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点)分别为8个、25个、372个;获得省著名商标239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9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比重达22.4%以上。谷城三环集团锻造中心成为全省两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试点企业”之一,该企业的产品一出厂门,就等于出了国门。

  坚持真管严管,始终把转作风、抓落实作为要素保障及时到位的主抓手。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动“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落地变现。一是围绕发展定政策。出台了《加快建设万亿工业强市若干意见》、《隆中人才支持计划》、《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细则》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实施百家龙头骨干企业、百家高成长型中小企业、百家科技型企业“三百成长工程”,为规模以上工商企业培训政策信息员2600多名,政策威力变企业效益,政府作为成发展成果。二是推行“四制”优服务。全面实行重点工程领导包保制、项目建设秘书制、客商服务代理制、督查问责追究制。2200多名干部担任项目服务秘书,为230多名外地客商配备代办、保安、保健等三类秘书780多名。干部驻企业,服务提档次。三是赏罚分明促落实。5年来,市县先后表彰优秀企业家、招商引资先进个人、创新创业团队1660多人;追责问责利企不力者110多名。政商关系“亲”、“清”,厚植县域经济的活力和潜力。

  襄阳力量

  综合实力增强——

  2015年,襄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82.1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9.1亿元,居汉江流域城市首位。2015年,7个县市区GDP过百亿元,其中2家突破5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1296家;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8.8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平均达566.17亿元,比2010年增加400亿元。

  纳入全省考核的7个县市区在域内明比暗赛,在全省奋勇争先,“十二五”期间个个进位、年年进位。分类考核前的2011、2012年,襄州、枣阳、老河口进入全省20强;分类考核后,7个县市区全部进入所在类别的前8名,均受到过省委、省政府的通报表彰,其中襄州、枣阳从2011年起连续4年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襄州、谷城、宜城、南漳4个县市区先后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上交流经验。保康县在全省7个县市区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工作中,连续5年名列考核第一名。宜城市在全国62个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市)中,成为3个荣获“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城市”荣誉称号的县(市)之一。

  经济结构优化——

  5年间,襄阳全市一、二、三次产业比由15.2∶51.9∶32.9优化为11.9∶56.9∶31.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形成以汽车产业为龙头,食品、纺织、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电力、医药化工、建材冶金等为支柱的产业格局。10大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重点产业集群。

  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90家,新增217家,每年获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200多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8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高于全省增幅3.6个百分点。

  汽车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双双突破2000亿元。

  湖北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销名列全国同行第一,连续3年入围中国民企500强和中国电子信息企业100强。宜城襄大农牧有限公司2014年入围中国民企500强,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39.46亿元。

  基础设施完备——

  襄阳全市普通公路通车里程2.6万公里,公路密度达131.84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累计达599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

  铁路通车总里程330公里,未来5年内将达830公里。西武、蒙华等铁路加速建设,将成为连接武汉、中原、成渝、关中四大城市群的区域性铁路枢纽。

  汉江通航能力提高到1000吨,实现与长江航运体系一体化发展。襄阳机场具备开通国际航线的能力。

  100%的乡镇通二级以上公路、100%的村修通水泥(沥青)路,全市2594个村“村村通客车”率达100%。

  三农基础夯实——

  强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连续4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由5年前的690.4亿元增加到2015年底的2044.4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5年前的1.6:1提高到2.8:1。

  6个县市区成为“国家重点产粮大县”,畜牧养殖存栏量及年出栏总量全省第一。湖北宏全农牧有限公司实施的循环农业产业项目,亩均纯利润达18万元。

  南漳、保康、谷城、老河口围绕“中国有机谷”建设,建成有机农业项目880多个,建设乡村生态旅游项目62个,总投资1170多亿元。

  建设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点),分别为8个、25个、372个;获得国家认证无公害产品198个、绿色食品81个、有机食品3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6个,认证产品总产量258万吨,认证产品基地总面积259.41万亩。

  城乡面貌变美——

  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50.04%提高到2015年的57.25%。

  建成荆楚“四化”同步乡镇10个,美丽乡村200个。

  改造棚户区16.63万户,综合整治“三无”小区510个、惠及20万市民。城市污泥综合处置示范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襄阳全市新建改建公园游园20个,新增绿地400万平方米、绿道120公里。

  宜城市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国县域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三项改革试点的县(市)。

  民生福祉改善——

  创业活力持续迸发,商事主体个数由279户/万人提高到762户/万人;城市新增就业9.36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快于经济增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365元增加到13650元。

  2015年,储蓄存数1538.39亿元,比2010年净增723.05亿元。建成省级“四化”乡镇卫生院51家、“五化”村卫生室1682个。

  5年间,精准脱贫28.6万人,16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88万城乡居民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实现“居有其屋”。

  襄阳样本

  产业襄阳

  坚持“产业第一”的理念,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万亿工业强市”,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和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

  7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296家,比2010年净增211家,占全市比重为73.46%。

  全市产销过亿元企业达到 771家,产销过10亿元的企业65家,产销过100亿元的企业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8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全市10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9家。集群内企业达2900多家,集群年销售收入3000亿元。

  文化襄阳

  打造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关注度和美誉度的文化名城。做好以襄阳古城、三国文化和汉水文化为代表的“一城两文化”品牌。“十二五”期间,启动襄阳古城、古隆中、岘山、鱼梁洲、唐城、汉城等一大批标志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实际投入资金250多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4.01倍。

  5年间,累计投入资金近100亿元,新建或改扩建县以上场馆近200个,新增各类公共文化场馆设施近100万平方米,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省、市、县、乡(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十二五”期间,襄阳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4054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916.1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分别增长2.01倍和3.59倍。

  襄阳全市现有各类旅游市场主体4025家,比“十一五”末增长1.03倍,其中,A级景区28家、星级旅游饭店23家、各类旅行社(分社)69家。

  都市襄阳

  打造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200平方公里、承载200万人口的宜居宜业特大城市。

  构建“一主两副三支撑”的市域城镇功能体系。城镇体系:一个特大城市:襄阳;两个大城市:河谷、枣阳;三个中小城市:宜城、南漳、保康。

  通过内外环线建设,拉开了建设特大城市的骨架;每年投入近400亿元,建设城市重大建设项目。

  枣阳、河谷新城建设襄阳大都市的两个副中心城市,宜城、南漳与襄阳主城区一体化发展,保康建设都市襄阳“后花园”和绿色襄阳示范区。

  实施“新城东进、旧城更新、一心四城、组群发展”战略,两城夹汉江,襄阳将逐步实现“四城环洲”的城市新格局。

  绿色襄阳

  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与生态资源,保护拓展生态优势,形成生机盎然的城市魅力。

  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398万亩,占版图总面积的47%;累计完成新造林73.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85%。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6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7%。汉江干流襄阳段水质稳定在Ⅱ类水平。

  去年组织实施投资3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302个,总投资额过千亿元,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0%以上。城区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从2010年的4.37万吨消减到3.99万吨左右。

  总投资3.9亿元、占地1650亩的汉江月亮湾湿地公园建成,成为集湿地保护、生态旅游、供市民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城市湿地公园。

  襄阳启示

  关键词一:解放思想

  襄阳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推动工作的根本法宝,并努力破除那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针对新常态“调速换挡”的现实,确定既“赶”又“转”的工作方针,始终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面对“三难一重”共性困难,在全省率先建立产业基金,探索订单式人力资源培训模式。

  5年间,襄阳换了三位市委书记,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强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对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

  在全省率先设立产业基金和城市发展基金,打造全省四板市场首个市域科技板互联网板块。设立20亿元汉江产业基金,组建实体化政企学研联盟34个,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24家。

  襄州、枣阳、宜城成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的百强县(市)”。老河口成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政策措施免督查县市区”。

  关键词二:壮大产业

  襄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只设底线、不设上线的原则,鼓励支持各县市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扶持特色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形成了“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工业体系。超前谋划和布局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循环经济等产业发展,实现传统产业品牌化、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为县域经济升级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5年来,襄阳全市招商引资项目达2900多个,投资额达5500多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近万亿,建设亿元以上项目1307个。普利司通、甲骨文、西门子等一批世界500强优质企业纷纷落户,去年襄阳全市招商引资实际投资额达1700多亿元。

  去年,7个县市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81.74亿元,同比增长19%;实施重点工业项目665个,完成重点工业项目投资1056亿元,同比增长17.79%。

  5年间,襄阳全市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到29个,集群内企业已达29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00多家,集群年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14家特色园区已建成面积145平方公里,进驻规模以上企业463家,园区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176.16亿元。

  关键词三:改革创新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襄阳秉承“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的思路,从简政放权到公开权力清单,“千古帝乡、智慧襄阳”“自我革命”的步伐不断加快,极大地释放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最大可能地凝聚了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资源。

  强力推动扶持企业方式创新、资本市场建设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创新,一大批创新实践,最大限度地激发着市场主体的创业积极性,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充分叠加。

  在全省率先建立“一局两委”、“三个一”、“三张清单”、“三零服务”为主的行政管理新体制,率先实施“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为核心的商事制度改革,县市区行政审批事项均比省定县级通用审批事项少40项以上。

  2015年,新增商事主体142166户,同比增长12.48%,总数达42.8万户,比2010年净增27.5万户。

  新增国家级和省级研发创新平台112个;建成国家和省级各类孵化器9个、省级众创空间7个,建成创业示范基地45个,大学生创业园6个;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25个。7个县市区的10个特色产业园,建成区面积达80平方公里。

  关键词四:彰显特色

  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常规思维,扬长避短、错位发展,鼓励各县市区立足各自实际,明确发展重点,努力变特色优势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经济优势,推动谷城和老河口加快河谷组群建设,主导推动“丹河谷”组群发展;鼓励宜城大力发展水晶产业,致力打造中部“水晶之都”;支持保康抢抓高铁和高速公路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生态旅游试验区;引导南漳加快发展有机农业,推进“中国有机谷”的核心展示区建设,形成了县县有特色、总体有实力的发展格局。

  枣阳市奋力冲刺全国百强,襄州区强力推进生产型服务基地建设,谷城县努力建设湖北工业强县,宜城市着力打造中部地区水晶产业之都,南漳县全力建设山区经济强县,保康县积极创建生态旅游试验区,老河口市争当汉江生态经济带上的绿色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