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生态移民让藏区群众收获“德吉”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2016-05-02 11:46:12

  新华社兰州5月2日电(记者郭刚、程楠)进入5月,这里的草原依旧枯黄,不过草色已在有无中。天空很低,白云朵朵,匍匐在雪山之巅,兀自美丽着。

  这里是祁连山下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的生态移民点——德吉新村。当地藏族群众告诉记者,“德吉”是藏语,意为幸福、平安。当地人常年期盼的“德吉”,在这里得以渐次“开花”步步“梦圆”。

  2014年11月之前,54岁的藏族农民付生财一直认为,和父辈一样,自己和妻儿会一辈子困居在海拔2800多米的朵什镇寺掌村。

  高海拔村落自然环境恶劣。糟糕的天气常常让付生财的家乡变成一座“围城”——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也别想进来。“雨雪天气直接封山,与世隔绝。”原来的寺掌村让付生财有苦难言。

  事实上,在中国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中西部不适于人类生存的地区。过去,他们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生态环境亦遭到极大破坏。人类活动也使野生动物数量大大减少。

  当地牧民介绍,过去放牧使草场退化严重,草原上的野生马鹿、狼等动物踪迹难寻。“动物都过不好,别提人了。”付生财说,过去全家人种了7亩小麦,“靠天吃饭,吃完粮食就啥也没有了,收入不敢想。”

  2014年底,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和妻儿搬到了海拔2500米左右的松山镇德吉新村,一家人的日子逐渐有了起色。“别看我现在住的地方比原来低了300多米,生活可是大不同了。”

  在德吉新村,付生财从2015年起种起了蔬菜大棚,去年7月份,收获的一茬双孢菇给他带来7000多元的收入。他说,双孢菇从今年6月起,可以连续4个月收获4茬,“价格稳定,平均一茬都能收入7000多元。”除了种地,付生财在家门口的移民搬迁工程工地上打工,2015年还收入2万多元。

  搬迁“搬”走了旧观念,也“搬”来了新思想。年过五旬的付生财种植菌类作物时,还学到了自己过去一无所知的农业科技。“我经常请教技术员咋配营养液种蘑菇,原来科技种田也能‘发财’。”收获了科技知识,日子越过越好,付生财还做起了“房东”,说话也有了底气,“我还在村里订了个商铺,打算今年年底给儿子开个饭馆。”

  如今,付生财住在德吉新村的二层小楼里,室内面积近100平方米,建房时,政府还补助他75000元。太阳能热水器、抽水马桶等设施一应俱全。“我觉得自己现在生活得比城里人好。”付生财补充道,“除了新房和院子,我们这里还有更明媚的阳光、空气。”

  和付生财一样,随着原先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的各族群众陆续搬进德吉新村,当地的生态环境日趋改善,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天祝县南阳山片移民指挥部副指挥段玮俊介绍,当地自2013年实施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以来,截至目前,德吉新村894户住宅已全部入住,共搬迁全县8个乡镇的藏、汉、土等各族群众3800多人。而且,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如今的草原上,当地人不时还可以看到野生的马鹿、狼等动物。

  按照《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规划(2013—2018年)》,到2018年,甘肃省将完成全省234780户112万名贫困群众的易地扶贫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