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减了 效率高了 风气正了

作者:佚名 来源:经济日报
2016-05-03 05:59:12

  2014年1月1日,江西省公车改革“破冰”,新余市率先启动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市涉改的288个单位,毫无例外地没有了固定公车。在取消公车的两年间,这里的公务员们生活和工作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群众反映如何?近日,《经济日报》记者来到新余进行调研。

  现场——

  办事员的“烦恼”没了

  4月7日早7点30分,尽管天空飘着蒙蒙细雨,但在新余市城北仰天岗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上,依然能看到晨练的市民,旁边的仰天大道上不时有汽车驶过。此时,家住绿景水岸小区的胡翠正驾驶自家汽车去上班。从2005年考取公务员被录取到新余市城管执法局至今,胡翠已经工作11年了,目前她在局办公室负责公文管理、后勤、会务等方面工作。

  7点50分左右,胡翠顺利抵达办公室。和往常一样,她进门第一件事是打开电脑,登录新余市政府数字化综合办公平台,进入公文管理,查看待处理的文件。“以前局里给办公室配了一辆公车,每天需要开公车去市委公文交换站取文件。”胡翠一边点击着电脑一边对记者说,“2014年公车改革开始的时候,车子和司机都没有了,都是自己开车拿取文件回来。去年1月,运行了25年的市委公文交换站也停用了,非涉密文件一律通过数字化综合办公平台流转,正式告别‘跑腿时代’”。

  记者了解到,车改前,胡翠负责局里8辆公车的管理工作。“我为这项工作可算是伤透了脑筋”。胡翠无奈地苦笑:“车辆的油耗、维修、交通违章、用车调度、驾驶员安全培训统统都得管,占用了我一半以上的工作时间,特别是每次单位组织公益活动,要先筛选一遍哪些车辆当天没有出行任务,然后统计参加活动的人数,再通知每一位同事坐哪一辆车,有时因为工作疏忽,忘记通知个别同事,还会引来一些怨言。”

  “取消公车后,司机和车辆管理的职责不复存在,单位需要用车,只要到新余市公务用车服务中心签合同就行。”胡翠指着办公室角落上的沙发说,以前单位虽然有8辆车,如果科室需要用车,要先向办公室申请,有时很难满足多个科室的要求,就只能拼在一起。“两年前的这个时候,这里坐满了等待派车出去办事的同事,现在回头想想,多耽误时间啊。”胡翠告诉记者,现在只要是在市区范围内办事,同事们都会自己开车或骑车前往,没必要再等,这无形中提高了办事效率。

  经验——

  坚持社会化、市场化和货币化改革方向

  纵观全国各地车改,都绕不开补贴如何发、车辆如何处置、公务用车如何保障、纪律如何约束等问题。在探索社会化、市场化和货币化改革方向的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中,新余市“摸着石头过河”,逐步走出一条新路。

  推行货币化方向的车改,钱从哪儿来是最大难题。“新余的做法是,从原有公务购车费用中拿出一部分,从各单位原公务用车开支中扣除一部分和压缩的‘三公’经费中抵扣一部分,从现有公车处置款中划转一部分,以此来统筹公务用车补贴,大幅减轻了财政负担。”新余市政府副秘书长、车改办副主任傅水珠介绍,关于补贴,采取近程货币化、远程市场化的方式,市域范围内的公务出行由个人公务交通补贴包干,市域外的公务出行及市域内单位的维稳处置、抢险救灾、执纪执勤执法等费用则由单位公务交通专项经费包干。

  检验车改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行政效能是否提升了?不能因为改革而影响公务,更不能因为改革而耽误发展。记者在新余市调研中听到一些“怨言”。比如,车改后,事多的部门因为经常要开着私车出勤,要比清闲的部门“吃亏”;办事员经常“跑腿”,车补却比天天开会的领导少;有些县区副职领导因为取消了公车,而不大愿意下基层了等。

  对于这些“怨言”,傅水珠有着自己的见解。“将车改当成‘懒政’借口,是思想上出了问题。难道不车改,就没有‘懒政’现象了吗?车改不是要把干部搞得灰头土脸,而是为了节省行政开支,优化党风政风。车改不是发福利,那种‘反正交通补贴已经发到手,省下钱归自己’的想法根本就是错误的。”傅水珠告诉记者,新余市一方面坚持从工作需要出发,对公务交通补贴进行细化,根据干部职级、工作岗位、性质等,制定了10档弹性补贴范围,做到“一人一补”,补前公示,公示完成经核定后,由代发银行逐月划拨到个人车补公务卡,只能在市域内装有特定刷卡机具的场所用于交通出行消费,除退休、调离本市工作外均无法提现,打消一些人借车改打掩护当“甩手掌柜”的念头;另一方面,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加以防范,严格岗位管理、考核和责任追究,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确保公务员不能懒、不敢懒,更好地履行责任、服务群众。

  “自实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以来,我们严肃公务用车改革纪律,陆续开展了不在岗却领取车补专项检查、违规使用公务用车明察暗访、违规租用公务用车等监督检查工作,切实保障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落到实处。还引入第三方对干部进行绩效考核,前一阵子就有干部因为考勤不合格,取消了两个月的车补。”傅水珠说。

  公车取消后,公务用车如何保障?傅水珠介绍,新余市参改单位公务用车有两种保障方式:一是成立公务用车服务中心和全市统一执法执勤用车托管平台。由市发投公司组建市场化的市公务用车服务中心,为全市各单位提供省内市外公务出行的租车服务,市域内单位集体活动、重大公务接待等一般公务用车租车服务。同时,对保留的必要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公务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特种车辆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所有执勤执法车,只能是有执法权的单位经严格审批后才能租用,且只能用于执勤执法;对留在单位的献血车、环卫作业车等特种作业车辆,安装定位系统、喷涂公车标识,加强监管。二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在市内所有出租车、公交车上安装个人公务交通补贴公务卡刷卡机具,为市域内干部公务出行提供方便。未参改单位公车则按传统方式保障公务,所有车辆安装定位系统、喷涂公车标识,加强监管。此外,采用PPP模式,积极筹建自行车有偿骑乘系统,设置若干网点,方便市民及公务人员绿色出行。

  成果——

  改革的溢出效应正在显现

  实施车改以来,新余的公车使用不仅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公车改革还成为撬动其他改革的一个支点。首先,公车改革大大缩减公车经费,遏制了“车轮上的腐败”。新余市委书记刘捷告诉记者,以往“三公经费”中,公车费用一直占大头。车改后,新余仅市直单位每年就可节约公车经费支出28%以上,节约行政成本1500万元左右,仅在公车运行方面就直接节约500万元左右,节约率达9%,车改后全市节约行政成本2800万元左右。

  其次,公车改革带动了预算和人事制度改革,使政府用钱、用人更加规范。车改前,新余每年公车预算经费为1000多万元,但在当地,一辆公车每年的司机工资、修理费、过桥过路费等约为8万元至10万元,800辆公车就是近8000万元。“这钱从哪儿来?全部是从工作经费、摊派、小金库里来。通过车改,我们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了,使预算更加规范合理。”傅水珠说。

  据刘捷介绍,通过减少用车费用,不仅降低了行政成本,有效改善了支出结构,集中更多资金用于发展和解决民生实事,而且通过取消一般公务用车,还割断了一些不良利益链条,封堵了各种漏洞,对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比如,新余以公车改革清退部分公车司机为契机,加快了政府清退编外临时用工的步伐。据了解,车改前,新余市政府机构有编外临时用工5000多人,其工资都是从工作经费中解决。通过改革,新余共清退1500多名政府临时用工,其余都转到劳务公司,通过劳务派遣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使用。

  调研中记者还发现,公务用车改革不仅没有影响工作,反而促进了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不少受访群众表示,车改后不管是科级干部还是县级领导,一样同老百姓挤公交车、打出租,还有一些领导干部经常用私车去办公事。大多数基层单位反映现在来办实事的人多了,坐车“走马观花”的人少了。广大干部下基层搞服务既讲效率,更讲效益,呈现出几件事一天办、几个问题一次办的良好局面。

  “这次车改一方面撬动了大家的思想,坚定了改革的决心,凝聚了改革的共识,转变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为全市开启一系列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车改也积累了一些改革经验,为推进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示范区建设,探索了路子、开好了局、起好了步。”刘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