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华韵傅鲲的“漏斗”投资法:不拿大钱砸同一件事

来源:时代周报
2016-05-03 06:49:00

盛世华韵傅鲲的“漏斗”投资法:不拿大钱砸同一件事

  “做投资,最重要的是资源配置,”2014年,傅鲲操盘发起了国内首只文化娱乐母基金。傅鲲说,这只母基金在演艺、综艺、影视、动漫、互娱、体育、旅游等多个文化细分领域都有投资,“这才是文化大盘子里最安全、最有效的投资手段。” CFP 供图

  时代周报记者 刘娟 发自北京

  坐在一群台湾音乐制作人和内地歌手“新面孔”中间,国内最大私募股权母基金管理公司盛世投资的CEO姜明明很是淡定、平静。他鲜少参加这样的娱乐圈发布会,这里和他熟悉的投资圈的味道,大相径庭。

  一首《剪爱》唱完,姜明明被邀请上台发言,他是当天的“金主”方代表。4月25日这一天,盛世华韵与娱人制造举行合作签约仪式,要在共同发起演唱会直投基金的基础上,深耕演艺领域。

  文化产业已是公认的一处“资本宝藏”,玩牌者早已提前入座,盛世投资就是其中之一。在泛文化领域,盛世投资早已撒开大网,并在去年成立专门的平台盛世华韵来在文化产业纵深布局。

  姜明明想把中国最好的文化内容、产品、形态等,通过资本纽带呈现给更多的观众。在此之前,其曾带领团队推动光线传媒等上市。

  要把姜明明想法落地的,是雷厉风行的女将傅鲲。作为盛世投资合伙人、盛世华韵主管合伙人,傅鲲在私募股权行业从业10余年,主导成立并运作了国内首只文化娱乐母基金和演唱会直投基金,并开启了国内文化领域“母基金+直投”的投资模式。

  侠客走江湖。“遇见资本之美”系列报道中,时代周报记者专访傅鲲,希望看到,在文化产业热钱不断涌入的当下,她如何带着盛世华韵翩跹起舞?如何保证自己和团队不陷入“IP幻象”和“娱乐幻觉”中?

  掘金粉丝经济

  “80后、90后进入文娱消费主流市场,演唱会、音乐节等成为他们时尚消费方式之一,”坐在时代周报记者对面的傅鲲滔滔不绝,“你可能想不到,1000多块钱一场的演唱会门票经常被秒杀,一两分钟就被抢拍一空。”

  这里有着更高的投资回报想象空间。早在上个世纪,演出市场就是一个在金钱里打滚的行业。如今,在最好赚的钱—“粉丝经济”带动下,演唱会更是最火爆的一个链条。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15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去年,国内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446.59亿元,演出票房收入(含分账)161.72亿元,较2014年分别同比上升2.83%和9.03%。其中,去年国内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1900场,票房收入31.80亿元,同比2014年分别上升35.71%和23.78%。

  “除票房主收入之外,演唱会还有不确定的冠名赞助、广告等超预期收入,周边产品开发与销售也是盈利增长点之一。” 傅鲲说,这也是盛世华韵切入演唱会领域的一大初衷。

  他们成功搭上了这趟飞速奔跑的列车。要占住演唱会市场,盛世华韵一开始选择的牵手对象,就是这一领域的排头兵娱人制造。与盛世华韵合作成立直投基金前,娱人制造已有8年大型演唱会举办经验,曾用自有资金投资了很多演唱会,成功举办过张学友、刘德华、王力宏、Linkin Park、BIGBANG等中外多位明星的演唱会。

  “(他们)用自己兜里的钱做事情,不如用外部资本把事情做大,”傅鲲称,他们在去年一起发起了演唱会直投基金。演唱会是很有意思的领域,现金流快,盈利模式简单,比股权投资时间周期短,“去年我们的演唱会基金业绩非常好,对账结算时发现,短短两三个月收入就覆盖了本金,超出部分的收益已经做了20多场演唱会的滚动投资,比如林肯公园、兄弟本色以及邓丽君的3D演唱会等。”

  这并不代表投资毫无风险、投资稳赚,演唱会取消、延期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我们已经过了激进、冒进的阶段,会选盈利点在15%-25%之间,比较平稳,能够规避风险的项目,”娱人制造CEO吴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跟传统项目运作不一样,演艺、娱乐是刷脸的行业,需要有人脉资源才能拿到好项目,”傅鲲觉得,大家一起发挥各自专业性,就能运作好这只基金。她希望能在这个领域深挖,串接资源是第一步。

  4月25日当天,台湾乐坛著名音乐制作人涂惠源、陈伟、Frank Peng(彭莒欣)宣布加入娱人制造大家庭,他们代表的是内地和港台音乐的半壁江山。

  在选秀节目泛滥,好音乐极度缺失的今天,吴歆希望借助这三位音乐泰斗人物把娱人制造塑造成华人乐坛最有影响力的公司。

  姜明明则描述了一幅更丰富、动人的未来场景:娱人制造的音乐作品可与盛世华韵投资的电影、电视剧、互联网产品等结合,并在资本层面跨界与努力。

  “不拿大钱砸同一个事”

  以演唱会为代表的演艺、演出领域,只是盛世华韵放“鸡蛋”的其中一个篮子。

  “做投资,最重要的是资源配置,”2014年,傅鲲操盘发起了国内首只文化娱乐母基金。傅鲲说,这只母基金在演艺、综艺、影视、动漫、互娱、体育、旅游等多个文化细分领域都有投资,“这才是文化大盘子里最安全、最有效的投资手段”。

  在私募投资领域浸淫多年,傅鲲对风险有着天然的敏感与把控。

  “任何投资都有风险,越是有风险,越是需要专业团队,凸显其判断价值,”傅鲲的办法是做多布局,“我们从来不拿大钱砸一个事情。”

  盛世投资的投资脉络就清晰可见这一点,其已涉及“信息技术、生物医疗、互联网、节能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文化”等毫无专业关联的繁多领域,涉及国内80多只不同阶段的基金,覆盖近1400个项目。

  目前,文化类项目占据盛世投资已投项目的10%-15%的份额。在电影《心花路放》,电视剧《克拉恋人》,综艺节目《极限挑战》《星星的密室》等内容投资,以及原《爸爸去哪儿》制作团队组建的皙悦传媒,动漫产业创意机构童石科技,娱乐创意社区百思不得其解,互联网公司米未传媒,大型创意秀演出《极限震撼》运作团队等公司股权投资中,都能看到盛世华韵的身影。

  盛世华韵还投资了姚明的体育基金,共同投资的还有腾讯。此外,他们还与武汉汉阳区政府合作设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求打造文化产业生态链。

  用傅鲲的总结,盛世华韵的投资和运作思路非常简洁,即“不赌一个人,不赌一件事”,用“母基金+直投”的方式去做整个文化产业布局,继而找寻好团队,然后再去做细分,以此实现专业化和延伸产业化。

  目前,他们一期文化娱乐母基金和直投基金的投资已经接近尾声,并且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实现了对投资人的两次收益返还。

  傅鲲需要保证投资安全,也需要为下一轮母基金募集储备项目源,如何挑选具备发展潜力的项目,成为她目前的工作重点之一。

  在盛世华韵内部,遵循“漏斗”筛选法则。傅鲲说,“先通过母基金在多个领域布局,然后挑选其中细分领域布局,接着我们再细分寻找项目,像一个漏斗,不停地进行深度筛选”。

  他们挑选项目,一般看这三个特征:公司与行业有无价值增长空间;公司过往业绩和行业资源积累如何;公司管理团队的专业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如何。

  除了控制投资规模,最大限度地分散投资风险之外,傅鲲还坚持,“不控股,不当大股东,我们只从安全上监控,资源上合作。我们投的基金早已过了犯低级错误的层级了,道德风险基本为零”。

  “有些激进派的基金愿意赌一把,我们对这种基金比较排斥。” 盛世华韵只做财务投资的角色,但傅鲲对基金伙伴有着严格的目标期待,要专业,要可持续合作,“我们要找一个伯乐,而不是具体赌项目是不是千里马。”

  网红热潮如何做长久经济?

  在资本浪潮之前,傅鲲一直试图保持冷静与清醒。

  2016年2月发布的《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资本报告》显示,2015年,文化产业资金流入3241.8亿元。今年的情况只会更疯狂,如火如荼的投资热潮一波接过一波。

  不过,在文化产业热钱不断涌入的时候,傅鲲要保证自己和团队不陷入“IP幻象”和“娱乐幻觉”中。

  “去年是IP元年, IP分大IP和小IP,我们关注大IP,比如中国好声音、跑男这类,能够衍生产业链,比如电影、电视。”在傅鲲看来,能商业化运作的才是好IP。一个IP之所以称为IP,是必须能够卖出衍生品,实现生态闭环,和创意价值最大化。IP成功的标准就一条——现金流。

  “IP从制作、运营到最后变现,这几个环节要能起到化学反应,而不是简单组合,”傅鲲见过这样的公司,手里有一把IP,但几年过去了,IP还是那些IP,没有进行任何开发,公司估值几年间亦都没有增长。

  从事文化娱乐行业投资后,傅鲲感觉自己心态变年轻了,“要对行业有了解,要经常接触90后甚至95后,他们的思维非常创新,值得学习。”但她对眼下的“网红经济”,则持保留态度。

  “热钱追进去,流量高了,估值也上去了,但恐怕是一件昙花一现的事情,”傅鲲认为,网红们的“积淀”远没有达到,光靠热潮的追捧难以实现持续性发展。

  网红或内容生产者如何维持长久的生命周期?内容创业真正的繁荣,离不开资本的助推。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专注内容投资的机构成立,逐鹿内容江湖的资本方中,既有传统BAT互联网巨头的布局占位,也不乏地方媒体集团的基金。

  热钱的涌入,有助于文化行业的繁荣,但傅鲲担心,过度热炒一些项目,会影响实际内容的产出。如果电影、演唱会、电视剧,被过多热钱追逐,可能会影响内容最终呈现的质量,“短时间内大量资本的注入,会使初创型公司快速膨胀,这个时候要谨慎控制质量”。

  “未来十年,一定是文娱产业的黄金发展期,”但傅鲲显然已经看到了这个行业的泡沫,“总体来看,这个行业仍然健康。这个泡泡才刚吹起来,还没有很大,更没到破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