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地也怕懒汉”

作者:刘成友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6-05-05 02:41:00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快过年了,财神爷怜惜一个住破庙的穷汉,就给了他一串铜钱。没想到穷汉伸着脖子说:“喂,你把钱放到碗里,不然我还得自己捡起来。”财神爷气得拂袖而去,那串铜钱也变成了几根稻草。穷汉后悔地说:“果然是救穷不救懒啊。”

  虽然是个玩笑故事,但类似的“穷汉”,生活中大有人在。从现实看,导致贫穷的原因多种多样,缺资源和资金,缺技能和思路,因病返贫、丧失劳动能力,但也不乏一些人因为懒惰和不思进取而致贫。曾看到一则新闻报道,一些社会青年应聘工厂工作,干了不到一个月就结算工资开溜,大吃大喝花光了钱又回来要求继续工作。俗话说,“肥地也怕懒汉”。懒惰导致的贫穷,徒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懒。”这话说到了点子上。上级扶贫送这送那,只能解一时之困,救眼前之急;送了技能和路子,归根结底还得靠自己的双手去勤奋劳动,靠坚强斗志和毅力,才能真正脱贫致富。自己没有志气、不思进取,外出打工嫌远,田里劳动嫌累,又怎能指望增收致富?天上不会掉馅饼,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

  一个人如此,一个地方亦然。基层扶贫如果一味地“等靠要”,无疑是一种思想上的懒汉行为。等,等不来真正的富裕;要,要不来长久的幸福;靠,“靠山山会崩,靠树树会倒”。光依赖上级、依靠别人,能依赖一辈子吗?所谓“有力黄金土,无力荒草坪”,没有艰苦创业的实干,没有奋力创新的觉悟,即使暂时脱贫,恐怕也难持久。

  不由得想到浙江。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禀赋不高、资源匮乏,却成为京沪之外人均收入最高的省份,靠的正是憋足劲头艰苦创业。浙江民营企业创造的“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可谓该地谋事干事精气神的典型写照。如今,浙江又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已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脱贫攻坚,需要这样的勤劳和智慧。

  “不怕山高路远,只怕途中偷懒。”好政策不应鼓励懒人,也不能助长基层的“等靠要”心态。多劳多得的原则,曾经成功调动人们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如今在扶贫开发中也应贯彻这一理念,让勤劳者多得、多劳者先得,让勤劳者致富、多劳者先富。有正常劳动能力却躺着吃低保,有就地自主扶贫实力却争戴“贫困县”帽子,类似的不正之风必须遏制和纠正。

  探索更灵活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起贫困群众积极性,可以说是脱贫攻坚的成败关键所在。3年前,山东某县在几个试点村实施“放羊还羔”扶贫计划,贫困户交400元押金领回一只母羊,只要第二年交还一只小羊羔给政府,就可以领回押金。如今许多家庭靠“羊生羊”年收入好几千元,而当初不愿认领的贫困户后悔不已,脱贫志向愈发明晰起来。把基层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调动起来,摒弃“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懒惰心态,我们才能早日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

  《 人民日报 》( 2016年05月0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