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导演:三观更写实 刘诗诗演有风险

作者:聆君 来源:新浪娱乐
2016-05-23 15:26:00

《青春》导演:三观更写实 刘诗诗演有风险

那年青春我们正好剧照

《青春》导演:三观更写实 刘诗诗演有风险

肖小军与刘婷

《青春》导演:三观更写实 刘诗诗演有风险

《那年青春我们正好》刘诗诗、种丹妮演绎闺蜜

《青春》导演:三观更写实 刘诗诗演有风险

刘诗诗那年青春剧照

  新浪娱乐讯 郑恺[微博]、刘诗诗[微博]主演的《那年青春我们正好》正在热播中,对于这部剧,小浪对其的认知定位真是一波三折。最初看到这个卡司配置,以为是偶像剧,看到剧名中的“青春”二字,又以为是校园剧。开头几集的杀马特风看完后,受到惊吓的小浪以为这是部架空神剧,直到现在看到主人公们在人生的关口挣扎犹疑时,小浪才反应过来,这原来就是一部讲述个人奋斗的成长剧。

  能够感觉出,《那年青春我们正好》试图建构出自己独特的气质,但这种尝试播出后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从最初的日漫造型吐槽,到现在对人物价值选择的不认同,网友的意见此消彼长。为此,小浪独家对话该剧的总导演张思麟,听听主创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

  日漫造型太穿越!这哪里是90年代高中生!

  造型是为了让画面和光影尽量协调,表现一个独立的美学概念

  虽然《那年青春我们正好》目前已播出大半,但小浪还是无法忘记刚开始追剧时,那热血高校式的日漫风造型给我那已并不幼小的心灵造成的冲击。若是没有《爱如潮水》、北冰洋等中国特色怀旧元素,小浪万万想不到这部嫁接了岛国元素的混搭剧,会是一个讲述90年代我天朝高中生的致青春故事。

  新浪娱乐:开头几集,人物在高中时期的造型和真实的90年代有很大的出入,不少观众反应,看后不知道剧集到底在讲哪个年代的故事,当时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张思麟:这个造型还是为了让画面和光影显得尽量协调一点,表现出一个独立的美学概念。因为你真正把97年的社会还原过来,在画面美学上是没法看的。网上很多人说这部戏混搭,找不着时间轴,但这就是这个戏的个性。有个性总比没个性强,有自己的独立美学总比没有独立美学要强。至于时间轴问题,我们是想让观众通过角色的变化去找时间轴,而不是具体的哪一年。

  新浪娱乐:剧中人物的造型偏日漫风,不少网友指出有些像《热血高校》……

  张思麟:这个服饰一定会引起一些《热血高校》迷们的反弹,但我们能去学习别人优秀的地方,总比没有强。你得承认,西方的以及隔壁的韩国和日本,他们文化产品的工业性以及艺术形态的表现能力,是比中国产品高一些的,咱们得一点点去学习他们。

  高中恋情太成人化!

  你不能拿今天的高中来看当年的高中

  至于高中时期的故事,小浪暂且不说演员的实际年龄给观众的入戏造成了多大的障碍,只是这诸如“不能给你好的生活所以我们分手”的沉重恋爱心经真的是属于高中生的情感吗?小浪可能是最近《最好的我们》《十五年等待候鸟》看多了……

  新浪娱乐:感觉剧中对于高中时期的表达有些太成人化了,不太像那个年纪的人会有感情。

  张思麟:这可能是有点代沟,因为你不能拿今天的高中来看当年的高中。现在的95后、00后,他们的世界和80后完全是不一样的,年轻的一代,他们会很自在地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屏蔽掉一些东西,但是那一代人真不行,他必须很辛苦才能得到基本的物质保证,去干他想干的事情。

  主人公不就是一个小混混!人生选择让人很难认同

  奋斗过程,有时你不得不做一些事情,才能变成所谓的有社会价值的那个人

  当然,剧中最让小浪认同困惑的还是男主人公肖小军,看惯了乖学生、好学生、校草学生的青春故事,猛然出来一个小混混的江湖校园,初看颇让人有些接受无能。不过,随着成年故事的逐渐展开,这种观感逐渐弱化,但小浪发现,部分网友又对主人公之后的价值选择产生质疑。

  新浪娱乐:这部剧为什么会以一个小混混为主人公?部分网友似乎并不认同这个肖小军这个人物以及他之后的一些道路选择。

  张思麟:其实那个年代确实有很多调皮孩子,而且到了今天,貌似他们反而变得比较出色。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这种调皮的孩子有一个叛逆的思维,这种思维用好了能变成一种创造力。肖小军其实就是这种人物。当然,大家更多讨论的是他在第二阶段做的很多事情到底是对是错,他应不应该背信弃义地去做一些唯利是图的事情。这种东西大家觉得很残忍,但其实静下来仔细想一想,生活有的时候确实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在奋斗的过程中,你不得不去做一些事情,才能变成所谓的有社会价值的那个人。这个可能不是角色去主导的,而是空间和时间。

  后期肖小军还会有一个反转。当他得到了所谓的社会价值(说难听点不就是钱嘛),他反而返璞归真了,他去救赎身边的人,努力地弥补自己青春时期留下的遗憾。这就像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去做慈善?就是当他们有一天有了这样的地位,他们才真正有权利让自己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他唯利是图的那个阶段不是这个人物真正的内在。

  新浪娱乐:肖小军的成长应该是这部剧的主线?

  张思麟:对,当时做肖小军这个人物的时候,我还是尽量想把他做成super man似的人物,就是个人英雄主义者。如果说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者的编剧法则是这个人拯救了宇宙之后遍体鳞伤。那么肖小军就是在得到社会的认可之后努力地帮大家,但他自己内心实际上曾面临了很多拷问和痛苦的一种英雄主义者的写法。

  新浪娱乐:我越往后看,越觉得这部戏的感觉有点像之前的《相爱十年》。

  张思麟:其实还有一个剧叫做《创世纪》,咱们看《创世纪》的时候把它归类为商战剧了,但这其实是香港人写香港人的一个编年体。罗嘉良[微博]那个角色刚开始也是一个四处招摇撞骗的人,最后他也出现了返璞归真的状态,坐在高铁上看着香港的变化,眼睛里有沧桑和平和。其实那个剧和《相爱十年》,包括《那年青春我们正好》,说的都是一个事儿。

  新浪娱乐:既然如此,为什么剧名要叫“那年青春”,这个剧名加上前期的一些宣传,很多观众都误以为这是一部青春剧,会拿同期在播的一些青春剧来比较。

  张思麟:完全不是一类剧,但是也没想到观众会误解。之所以叫这个剧名,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最有意思的阶段每个人都会说是学校的阶段,那个时期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每个人都是善良的。所以这部剧叫“那年青春,我们正好”,没有叫“青春正好”或者“正青春”之类的。

  角色价值观有问题!

  真实的价值观往往比正确的价值观更触目惊心

  观众对肖小军角色的争议也部分上升到了“三观”的范畴,比较有意思的是,最近不止一部戏被拿来用所谓的三观来评判。

  新浪娱乐:包括这个戏在内,最近有不少剧都被质疑价值观有问题,对此您怎么看?

  张思麟:那天我看到一个话觉得写得挺好,当然那话是夸《欢乐颂》的,就说对于现实主义题材来说,真实的价值观往往比正确的价值观更触目惊心。现在有太多所谓“三观不正”的人,但是三观又如何定义呢?我认为价值观是空间建立的,每个人应该有每个人的不同的价值观,而不是一个统一的价值观。《那年青春》的写实性,如果能引起大家对正确价值观的深入思考,那就是有意义的。

  新浪娱乐:可能是因为演员人选的选择,其实不少观众在看剧之前,在心理上可能是把它当做类似偶像剧的作品来看待的。

  张思麟:这个戏是一个特别真实的现实主义作品,很残忍地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学校里的顽皮学生最后成长为一个有钱人的真实的过程。我觉得作品分为两类,一类叫手术刀,一类叫麻醉剂,《那年青春》这个作品更像是手术刀。你不能把这个剧当偶像剧看,它没有玛丽苏那样的东西,它最大的力量就在于观众因真实性而产生的带入感,以这样的视角看这个戏我觉得会更准确一些。

  为什么要选刘诗诗演现代戏,戏份还不如女二多?

  刘诗诗走心的表演很适合角色,这是部讲述男性成长的戏

  小浪觉得,这部戏之所以会引发争议,部分原因也是演员本身的受众与该剧的目标受众不太匹配。主演刘诗诗以往代表的作品多为古装偶像剧,定位相对偏年轻,小浪可以理解刘诗诗想要寻求突破、转型的用心,不过《那年青春我们正好》这部偏残酷现实的作品,确实可能和其固有粉丝的期待产生错位。

  新浪娱乐: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刘诗诗演刘婷这个角色?她之前的作品多为古装,现代戏挺少的。

  张思麟:因为我看过她的作品之后,我觉得她是一个很真诚的人,而且很细腻,那种别人身上很少的温婉可人在她身上体现得非常浓郁,她那种走心的表演是适合诠释刘婷这个角色的。

  新浪娱乐:刘诗诗的校花造型很美,剧组应该费了不少心吧?

  张思麟:对,试了很多种方案,当时还试过短发,最后才定的现在这个造型。我也看网友问,说学生时代哪有穿那么短裙子的,但咱要真还原97年的高中,的确良的裤子,凉鞋,头发都不修边幅,估计粉丝会更不高兴吧。我们还是想把她的造型做得稍微新颖一点,不想太陈旧了。

  新浪娱乐:有网友觉得,刘诗诗作为女主戏份少,不如女二多。

  张思麟:其实这就是大家的一个观感问题,可能因为刘诗诗以前演的戏,都是偏大女主的戏,但这个戏实际上是个偏男性成长的戏,我们也并没有删减刘诗诗的戏份。其实女二的戏份就集中在这几集,马上就没有她的戏了,之后都是刘诗诗和郑恺的戏份。

  光影确实美!诗诗拍得漂亮!

  给刘诗诗打光的时间要比别人长,有她在时,机器也先找她最理想的角度

  《那年青春我们正好》还有一些争议,比如演员普遍年龄较大,扮嫩演高中生太吃力;剧情总体套路化,部分桥段、台词有些尴尬。不过,小浪觉得该剧亮点也有不少,比如它的柔美的打光,活泼的镜头调度,以及很有时光流逝感觉的配乐。

  新浪娱乐:这部戏有不少戏份是学生时代,看起来演员的年龄就会有些偏大,当时对于演员选择是怎么考虑的?

  张思麟:这个很尴尬。这部戏是从17岁一直讲到差不多35、36岁,如果要找岁数比较年轻的人,比如刘昊然、吴磊[微博],到了36岁怎么办?因为他们没有那样的生活,演起来可能有问题。如果找大一点的人,比如邓超[微博]老师,可能学生时代他也演不了。如果这部戏的跨度有40年、50年,那我可以就用两拨演员,但它实际上没有那么长。所以,只有郑恺和刘诗诗是合适的,他们两头都能够到,我觉得演起来完成度会稍微容易一点。

  新浪娱乐:总体来看,这部剧的故事发展还是有点套路化,您怎么看?

  张思麟:一部电视剧,文字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对于一个导演来说,只是在文字上面跳舞。我拿到剧本后,努力去还原剧本中我读懂的想要表现的情绪概念。所有的戏都会面临一些逻辑上的小问题,因为它是一个太长的产品,可能都会出现一些瑕疵和毛边。

  新浪娱乐:为什么会想到请韩国的团队来打光?

  张思麟:因为这个戏首先我要做的事儿就是把刘诗诗拍漂亮,把郑恺拍帅,我觉得颜值的保证还是必须的。现实主义的戏不代表不能好好做光影,不能把环境拍漂亮,不能把人的皮肤拍好,这个不矛盾。可能这个戏的问题就是,当你把光影做到了一个有美学要求的水准时,可能会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偶像剧。

  新浪娱乐:刘诗诗确实拍得挺美的。

  张思麟:其实选择刘诗诗演这个戏是有风险的,因为她之前的现代戏并不多,也很少用原声,她的粉丝还很多,万一我们没把她拍好看,原声大家不认可,这个毁灭性的打击是非常可怕的,大家连戏都不会讨论了。其实对于我们来说,给她打光的时间要比别人长,有她在时,机器也要先找她最理想的角度。

  新浪娱乐:感觉这部戏在镜头上还是挺灵活的,比如镜头突然推进放大,篮球架上出现回忆的画面。

  张思麟:其实那种放大镜头的剪法还是想让剧的节奏稍微快一点。因为学生时代嘛,没有那么复杂的人际关系,应该轻松一点,等到了社会,人才会变得复杂。所以在拍摄方式和手段,我们把这两块分得比较开。(聆君/文)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