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孩子听我的话”还是“我的话孩子愿意听”?

作者:父母必读 来源:父母必读
2016-05-27 10:27:00

  教孩子听话真的非常危险吗?但是,鼓励“个性”,每天都要遭遇孩子对你权威的挑战,是不是也很让人头痛?我们到底需要“怎样听话”的孩子?

要“孩子听我的话”还是“我的话孩子愿意听”?

文/ 孟迁、豆豆爸

  乖乖牌or小捣蛋?

  我们到底想要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一个不让大人操心的、完全听话的乖乖孩,还是一个叛逆的、调皮的,但也让人有些头痛的孩子?真让人纠结。

要“孩子听我的话”还是“我的话孩子愿意听”?

这不,豆爸羡慕地把“听话”的小D和“叛逆”的豆豆进行了对比:

  乖乖牌代表——小D

  吃饭很乖,吃什么、什么时间吃,都是遵循时间安排的。

  小D不会吵着向父母要这要那。父母给他什么,他都很高兴。

  小D在外边玩,家人要回家了,小D虽然不情愿,也会立即停下来和大人回家。

  小捣蛋代表——豆豆

  反复开关橱门,发出“砰砰”的响声,并问大人“声音好听吗”?

  在幼儿园自己不睡午觉,还要大声喊“起床时间到了”……

  常常和爸爸妈妈辩论,甚至说到大人都哑口无言。

  在这场宝宝对比中,豆爸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能不能让孩子既听话,又有主见?

  面对这一话题通常人们会从“教养的平衡”、“收放适度”或者“规则和自由”方面去探讨,但是所谓的“适度”、“平衡”很难确定。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理解或者方法?

  当然有!

  父母or孩子?

  在解决问题前,先来看看下面两句话的区别:

  ——“我们到底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 “我们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不可控。孩子有他先天的气质,有他自己的选择。而“做什么样的父母”是我们能够把握的,这就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当我们把着眼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聚焦于“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父母”,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开始。

  确保孩子心悦诚服

  想让孩子“听话”,最便捷的着力点就是做“我的话孩子愿意听”的父母。孩子其实很依赖、很看重父母的,他不听话,往往是我们的话不那么中听。

要“孩子听我的话”还是“我的话孩子愿意听”?

言出必践

  不轻易许诺,比如礼物或出游。许诺了就记在心里,万一因特殊情况兑现不了,要真诚地道歉,就像对我们的朋友一样怀有歉意。

  商定规则后坚决执行。比如和孩子说好,逛商场只能买一个玩具,但孩子能决定买什么。那么,孩子买完一个还要再买,就要鲜明而坚定地拒绝,不必生气,只拒绝就好。

  设身处地

  “为孩子好”是爸爸妈妈的口头禅,很多父母用心良苦为孩子不惜代价,孩子却常常抵制这种“好”,这是因为父母给孩子的是“父母想给的”而不是“孩子想要的”。

  教导孩子做或不做一些事,可以让孩子感到是“为他着想”。比如不能玩电器插座,要让他感到是为他的安全,怎样感到呢,就是把危险展现给他看。

  以身作则

  保证我们说的话自己相信而且能做到。比如我们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努力进取,但是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处于得过且过的状态,这句话就没有力量。

  同时,我们给孩子的建议是必要、有价值又可行的。孩子不能做到的、不知道的、不懂的,我们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教给他、帮到他。只有这样,他才会信服我们。

  尊重孩子自由意志

  让孩子有主见,首先我们要成为“让孩子有主见的父母”。

要“孩子听我的话”还是“我的话孩子愿意听”?

“做自己”

  孩子的世界和成年人的世界有很大区别。

  大人常理解不了孩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玩;小孩子也理解不了大人为什么那么忙,为什么陪自己的时间那么少,为什么自己喜欢的大人会不同意……

  孩子很难理解大人的世界,但是大人可以通过学习、观察来理解孩子。比如:

  如果孩子的兴趣和我们大相径庭,我们能够放下我们对孩子的期待而去为他的兴趣买单吗?

  如果孩子的性格不是我们欣赏的,我们能够尊重这就是他的性格吗?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会越来越有自己的见解,如果孩子不同的见解不被允许,孩子的“主见”从何而来呢?

  ……

  如果能够尊重孩子的不同,你和孩子就能互相接纳;如果能够欣赏孩子的不同,你和孩子就能互相滋养。

  “做好自己”

  学习的最主要的两个动力就是: 自主性——“他在学”、成就感——“他能学”。通过尝试来知道行或者不行,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父母每多督促一次,孩子就少督促自己一次。

  父母对孩子的最大要求就是“孩子对自己有要求”,最重要的帮助就是“孩子能够自己帮助自己,知道怎样能做到以及怎样获得帮助”。

  因此,父母应该相信:孩子能够胜任那个年龄要求他做的事。学习是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孩子天生就有自主的愿望和能力。孩子天生就是向上的、向善的。

  编辑/ 申艳

  微信编辑/李娟

  来源:父母必读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