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市值就蒸发7500亿 马云要倒霉到何时?

来源:腾讯证券
2016-05-28 15:14:00

  转自微信公众号:港股解码

一年半市值就蒸发7500亿 马云要倒霉到何时?

  作为在中国商场搅弄风云﹑并在业务上锐意进取甚至颠覆行业传统运作模式的 阿里巴巴,其董事长马云的心情最近想必不会太好,因为阿里巴巴近期正深陷负面消息的漩涡中。

一年半市值就蒸发7500亿 马云要倒霉到何时?

  先是4月13日加入全球打假联盟,以锐意洗脱假货形象,谁知联盟Gucci、 Michael Kors、Tiffany等多个国际知名品牌实时宣布退出,导致最后阿里巴巴的会员资格被暂停。继而该公司再于年报内自爆因为会计计算题,而遭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调查。

一年半市值就蒸发7500亿 马云要倒霉到何时?

  虽然阿里巴巴强调,是自愿配合SEC调查,并强调这并不代表阿里巴巴违反了法律;但是投资者对此消息仍旧是反应负面,触发股价大挫6.8%,收市报75.59美元。

  阿里巴巴在2014年11月时,股价仍处115.1美元这一历史高位。在一年半后,股价累计跌幅为34%。以阿里巴巴在当地时间收市市值1886.18亿美元计算,即该公司市值蒸发 971.66亿美元,折合为7530亿元。负面消息接踵而至,不独是马云,相信阿里巴巴的股东也难以笑遂颜开。

一年半市值就蒸发7500亿 马云要倒霉到何时?

  今次阿里巴巴遭到SEC调查,与会计项目入账问题,当中包括该公司在菜鸟网络科技的股本投资﹑关连交易文件及信息﹑以及在光棍节期间的营运数据。据阿里巴巴数据显示,其物流开支,占菜鸟收入的60%。阿里巴巴的发言人指出,菜鸟的问题不排除是遭到相关举报,又指出菜鸟是独立运营公司,其商业模式不同于竞争对手,强调菜鸟并非是通过巨额亏损来推进发展,其发展速度及规模却是对手难以想象。

一年半市值就蒸发7500亿 马云要倒霉到何时?

  至于光棍节更是由马云成功创造的神话,将一个普通的日子塑造成为普及全国甚至全球的购物狂欢节。去年的11月11日,阿里巴巴旗下的网络销售平台的销售额高达912亿元人民币,按年增加60%。

  阿里巴巴遭到SEC调查一事,券商美银美林表示对此不感到意外,又指出过去亦有在美国上市的中资企业遭到调查,罚款金额亦不大,又指出纵使菜鸟物流亏损全数入账,相信亦只占阿里巴巴今年首季盈利的3.7%,强调投资者无需要对今次调查有太大反应。

  相对于会计项目入账问题,对于阿里巴巴而言,被指涉及假货问题对其更为困扰。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产品种类众多,估计除了法律不允许的物品,其它任何货品或服务在上面都能找到,被剁手党奉为“万能的淘宝”。

  但淘宝最初是以超级低价的货品在网购平台领域杀出一片天地,有些货品甚至是不合理的低价,除了成本低廉之外,其中相当比例的产品实为山寨货,即非获授权产品。

一年半市值就蒸发7500亿 马云要倒霉到何时?

(小编网上随手搜一下大牌包,便找到无数低价仿制品)

  各位可还记得2015年1月,国家工商总局与阿里巴巴之间的一场“隔空撕逼大战”,双方各有攻守,一度进入白热化阶段,虽然最终以“和解”收场,但骂战中却爆出了“淘宝的正品率仅为37.25%”,“阿里巴巴9月份在美国上市前,曾讨论假货问题,有美国律师行更以阿里巴巴在上市前并无作出披露此风险为理由,已提出集体诉讼”等诸多丑闻。

  纵使马云就假货问题,多番向外作出响应,淘宝当时就宣布成立300人的“打假特战营”,但外界对阿里巴巴的信心仍然不足。

  而华尔街反应迅速,1月28日、1月29日,阿里巴巴(BABA.NYSE)连续下跌4.36%和8.78%,跌破90美元,仅仅两天就蒸发了近330亿美元,相当于在 纳斯达克上市的另一个电商平台 京东(JD.NASDAQ)的市值。有网友戏称,“阿里两天内跌掉了一个京东。”

  之后马云更加努力想洗脱假货标签,甚至加入全球打假联盟,然而却因会员用退出组织抗议而被停止会员资格,可算是悲剧收场,马云的诸多努力,似乎都未达到其期望的成效。

一年半市值就蒸发7500亿 马云要倒霉到何时?

  由于阿里巴巴毕竟是一间在美国挂牌的上市公司,本港大部份投资者可能是抱着隔岸观火的心情。事实上 香港交易所(00388-HK)一向对在港上市公司有相当高的标准,行政总裁李小加更指出,对好的公司港交所一向抱持开放态度,同时指出港交所会经常审视不同政策,若不利因素影响发展,亦可能重新审阅调整政策。

  同时对于有企业拟回归A股上市,他指出市场不应稍有风吹草动就担忧本港市场发展,各公司均有其选择及战略。他强调只要做好自己市场,自然会有吸引力;又指出香港作为开放市场,要求的公司总会来,无需要每天均留意谁来谁走。那么当年阿里巴巴因股权架构问题,而无法落户香港,当时不少市场人士指出,香港错失了一宗巨型新股挂牌的生意。可是在今日的环境下,香港资本市场是否意外地获得一个乐得清静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