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蓝皮书指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六大新态势

作者:辛闻 来源:中国网
2016-06-14 11:11:54

中国网6月14日讯 6月13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区域蓝皮书新闻发布会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有关领导介绍了皮书出版的相关情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区域蓝皮书主编赵弘研究员代表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5-2016》,围绕“五大理念引领中国区域发展新走向”主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区域经济研究专家与区域蓝皮书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5-2016》指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六大新态势。2015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动向。(区域政策效应和规划引导作用不断显现。针对区域发展不同的特征和任务,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区域政策推动经济发展。国家的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对于区域空间发展、资源开发、环境整治等重大战略问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积极推动了相关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跨省区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跨省区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及跨省区横向经济的联合与协作;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呈现西快东慢、增长分化态势。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快于东部地区,但由于经济总量的差距,并未与东部地区在经济总量上缩小差距。全国四大板块区域经济在加速分化,在同一区域经济板块内,不同省(市、自治区)经济增速也呈现较大差异性;三大战略对我国重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015年,三大战略加快推进,区域发展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不断凸显。京津冀协同发展稳步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序开展。在“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东部地区已初步形成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合作的新局面,西部边境地区经贸合作交流不断深化。;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中国城市群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从基本格局上看,三大城市群在全国的领头羊地位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综合发展水平处于绝对优势,也代表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主方向。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加快,中西部地区推进城镇化的空间巨大;区域创新能力东高西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总体分布格局比较稳定,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试验地,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成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点;区域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在区域经济方面,相关的改革举措不断出台并落地实施,保持着较好的改革势头。出台了全面创新改革总体方案。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加大了自贸区建设力度,加快沿边开放步伐。

《报告》认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区域产业同构现象依然严重。区域分工模糊导致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严重,阻碍了区域专业化的形成。资源-加工型的垂直区域分工格局阻碍了区域间产业的协调发展与结构优化升级,不利于区域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在区域合作方面,区域间的合作壁垒尚未完全打破,矛盾与冲突仍然存在。同时,在某些相同产业内部,各区域都将发展方向定位于产业生产主体部分,较少考虑配件部分,区域间缺乏专业化分工,影响产业发展的有效分工、合理布局;区域利益矛盾协调机制不健全。区域利益矛盾协调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区域发展共同目标的实现。一是对于跨区域的重大项目或者企业所带来的财政收入缺乏分享机制。二是产业转移税收分享机制不健全。三是跨区域公共物品供给缺乏成本分担机制以及利益补偿机制。跨区域的公共物品长期得不到重视,尤其是环境保护方面,存在转嫁污染治理成本的现象;区域生态环境防治任务艰巨。在传统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以臭氧、细颗粒物(PM2.5)和酸雨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突出。区域内空气重污染现象大范围同时出现的频次日益增多。在区域大气环境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方面,仍存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管理措施难以协调、制度保证机制不健全、联动实施细则缺乏、联合执法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管理机制上的壁垒尚未完全破除;区域转型发展仍需培育新动力,探索新路径。我国各区域转型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探索。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亟待培育转型升级新动力;珠三角地区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新增长点尚未培育成熟,缺乏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主动力;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突出;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制约东北地区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中仍然存在制约因素。区域科技资源有效转化为技术创新的能力还不强。一些企业科研投入积极性不高,创新水平低,核心技术依赖于国外。创新文化氛围还没有形成。缺乏区域适配性政策支持,亟待进行公共治理方式和公共政策创新。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不足,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组织专业性不足,共性关键技术突破缺乏应有的制度保障。

《报告》认为,五大发展理念将对区域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都涉及到城乡区域的发展,必将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突出协调理念,构建我国区域经济分工合作新体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率先在京津冀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的区域协同发展实践。2015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将以推动长江经济带11省市建立完善地方政府协商合作机制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区域合作;突出创新理念,促进区域产业合作转型升级。东部地区要加快构建开放型的创新体系,突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着力完善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密切开展国际创新合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要努力聚集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构建区域创新中心;突出绿色理念,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通过推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善我国区域环境分化的问题,东部一些地区进入工业化后期,环境质量出现好转态势,但中西部很大程度上仍在复制东部过去的发展模式;突出开放理念,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开辟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各有侧重的对外开放基地;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今后几年,正在谋划建设的中蒙俄等6大经济合作走廊,将形成我国内陆地区扩大对外经济合作的基本空间架构;突出共享理念,推进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共享理念要求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

《报告》对2016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展望。2016年,我国将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三大战略引领区域发展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京津冀地区交通、生态环境、产业三个重点领域将继续推进,重点区域建设步伐加快。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修复建设将进一步加快。“一带一路”战略对国内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引领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化态势仍将持续。区域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中西部增速高于东部,相对差距继续缩小、绝对差距扩速放缓”的态势。区域经济空间布局将由东部为主转向区域协调带动,沿边区域将有望发展为对外开放、经济交流的新热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继续强化。区域间要素流动性进一步增强;推动区域创新成为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比较优势的构成要素出现结构性变化,区域发展路径将被重塑。创新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子。为了促进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将会在以下方面有所改善:创新环境不断优化,适配型区域政策不断完善。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区域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创新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困难地区受到更多关注,区域发展短板效应加快消除。对中西部与东北地区等困难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缩小区域公共服务差距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创新向欠发达地区、困难群体倾斜的财政扶持模式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税收体制等配套制度改革措施也将不断探索创新。精准扶贫工作将科学有序地推进,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区域改革打破要素流动障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区域税收分享机制将得到推广,通过改变地区间税收收入的分配办法、改革转移支付制度、设立专门的区域协同发展项目资金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二是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将成为常态。通过区域规划,制定差异化区域经济政策、产业倾斜政策和税费政策等,避免产业同构及恶性竞争,促进各利益相关方一体化发展。三是环境保护力度将加大。环保责任将会进一步细化,制定相应的环境政策法规和相关保障政策;增加更多的环境约束性指标,完善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奖惩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