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认为2016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化态势仍将持续

作者:辛闻 来源:中国网
2016-06-14 11:37:25

中国网6月14日讯 6月13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区域蓝皮书新闻发布会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有关领导介绍了皮书出版的相关情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区域蓝皮书主编赵弘研究员代表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5-2016》,围绕“五大理念引领中国区域发展新走向”主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区域经济研究专家与区域蓝皮书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5-2016》指出2016年,我国将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三大战略引领区域发展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的区域空间格局将继续强化,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化态势仍将持续,推动区域创新成为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困难地区受到更多关注,区域发展短板效应加快消除,区域改革将打破要素流动障碍。

三大战略引领区域发展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2016年是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三大战略对区域发展的引领与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在三大战略框架下,各省市战略规划与不同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陆续开展,相继出台、实施,对三大战略重点区域的区域产业布局、资本要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将产生重要引导作用,区域未来发展方向将进一步明晰。京津冀地区交通、生态环境、产业三个重点领域将继续推进,重点区域建设步伐加快。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修复建设将进一步加快。“一带一路”战略对国内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引领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化态势仍将持续。区域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中西部增速高于东部,相对差距继续缩小、绝对差距扩速放缓”的态势。区域经济空间布局将由东部为主转向区域协调带动,沿边区域将有望发展为对外开放、经济交流的新热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继续强化。随着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及众多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东部沿海地区对全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引领作用将更加明显。区域间要素流动性进一步增强。首先,从制度环境上看,随着国家深化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相应的政策效应逐步得到发挥,将进一步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市场体系;其次,从硬件配套上看,我国各地区间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将不断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最后,从我国推进创新驱动型发展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上看,随着“互联网+”的升级发展,产业跨区域转移、协作不断深化,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要素链将成为跨区域与跨城际协同发展的关键纽带,由此将带动一批区域性创新城市和技术研发中心、科技转化基地和规模化生产基地等的建设,推动区域要素依照各地区差异化分工趋于自由、有序、顺畅流动。以城市群、重点经济区等为重要载体的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合作形式更加灵活,合作模式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推动区域创新成为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比较优势的构成要素出现结构性变化,区域发展路径将被重塑。区域优势不再依靠大规模的生产要素投入,而更依赖于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创新要素,创新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子。为了促进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将会在以下方面有所改善:创新环境不断优化,适配型区域政策不断完善。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区域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创新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困难地区受到更多关注,区域发展短板效应加快消除。2016年是“十三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将会从政策上对困难与落后地区给予更多的支持,加快消除区域发展“短板”效应,创新与引领未来困难地区发展路径。对中西部与东北地区等困难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缩小区域公共服务差距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为发挥服务型政府的主体作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创新向欠发达地区、困难群体倾斜的财政扶持模式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税收体制等配套制度改革措施也将不断探索创新。精准扶贫工作将科学有序地推进,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区域改革打破要素流动障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区域税收分享机制将得到推广,通过改变地区间税收收入的分配办法、改革转移支付制度、设立专门的区域协同发展项目资金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二是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将成为常态。通过区域规划,制定差异化区域经济政策、产业倾斜政策和税费政策等,避免产业同构及恶性竞争,促进各利益相关方一体化发展。三是环境保护力度将加大。环保责任将会进一步细化,制定相应的环境政策法规和相关保障政策;增加更多的环境约束性指标,完善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奖惩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