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蓝皮书指出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引起重视

作者:辛闻 来源:中国网
2016-06-14 11:31:54

中国网6月14日讯 6月13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区域蓝皮书新闻发布会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有关领导介绍了皮书出版的相关情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区域蓝皮书主编赵弘研究员代表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5-2016》,围绕“五大理念引领中国区域发展新走向”主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区域经济研究专家与区域蓝皮书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5-2016》指出我国实行针对不同区域的发展战略,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区域发展相对差距不断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区域产业同构现象依然严重。区域分工模糊导致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强化了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使得不同地区不顾自身比较利益,限制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阻碍了区域专业化的形成。在区域分工方面,资源-加工型的垂直区域分工格局阻碍了区域间产业的协调发展与结构优化升级,不利于区域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在区域合作方面,区域间的合作壁垒尚未完全打破,矛盾与冲突仍然存在。有资料表明,全国曾有17个省份将光伏产业作为区域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很多市县也提出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同时,在某些相同产业内部,各区域都将发展方向定位于产业生产主体部分,较少考虑配件部分,区域间缺乏专业化分工,影响产业发展的有效分工、合理布局。

区域利益矛盾协调机制不健全。在区域协作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使得区域协作过程中存在各种利益的争夺,产生各种利益冲突,进而阻碍了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利益矛盾协调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城乡统筹、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基础设施共享共建和各类资源优化配置等区域发展共同目标的实现。一是对于跨区域的重大项目或者企业所带来的财政收入缺乏分享机制。二是产业转移税收分享机制不健全。三是跨区域公共物品供给缺乏成本分担机制以及利益补偿机制。由于都希望“搭便车”,跨区域的公共物品长期得不到重视,尤其是环境保护方面,存在转嫁污染治理成本的现象。

区域生态环境防治任务艰巨。当前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在传统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以臭氧、细颗粒物(PM2.5)和酸雨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突出。区域内空气重污染现象大范围同时出现的频次日益增多。尽管在区域大气环境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方面,以京津冀、长三角为典型的区域出台了多项政策、规划和措施,但仍存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管理措施难以协调、制度保证机制不健全、联动实施细则缺乏、联合执法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管理机制上的壁垒尚未完全破除。

区域转型发展仍需培育新动力,探索新路径。我国各区域转型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探索。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大,亟待培育转型升级新动力。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核心技术优势不足,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新增长点尚未培育成熟,缺乏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主动力。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突出,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较大,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偏重,市场经济不发达,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制约东北地区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

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中仍然存在制约因素。区域科技资源有效转化为技术创新的能力还不强。一些企业科研投入积极性不高,创新水平低,核心技术依赖于国外。创新文化氛围还没有形成,有些企业间相互拆台、恶意挖人才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区域适配性政策支持,亟待进行公共治理方式和公共政策创新。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不足,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组织专业性不足,共性关键技术突破缺乏应有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