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战略护航“浙江智造”:拓企业蓝海 助经济转型

作者:施佳秀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6-06-14 12:54:00

中新网杭州6月14日电(记者 施佳秀 实习生 李晨虓)上世纪70年代初,一项东方神药——青蒿素被成功提取,千万人生命幸免于疟疾。时至今日,每年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世界上仍有15亿美元的销售额。

但因当时缺乏申报途径,青蒿素的专利既非发明者屠呦呦所有,专利权也不在中国。面对巨额利润,中国作为核心技术的发明国,难分其羹。

2015年,民族企业华为通讯叫板全球手机大鳄苹果公司,对其许可专利769件,向行业领头羊收取着高昂的专利许可费。

两个案例,一叶知秋,足以看出在科技创新的时代,专利具有巨大的价值。

随着科技创新发展,专利在当下越来越被政府和市场所重视。特别是电商时代的成熟,专利保护呼声越来越高。

中国在专利方面扮演的角色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截至2016年4月底,中国经授权并维持有效的发明专利共计159.4万件,已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百万件的国家。

浙江是知识产权大省,也是科技创新先行省份,更是电子商务大省。浙江在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换挡期,在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上,专利保护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全省软实力的重要抓手。”浙江省科技厅厅长、省知识产权局局长周国辉表示,近年来,浙江省知识产权工作顶层设计不断加强,专利创造和运用能力不断提升,专利保护工作进一步突出。

专利保护推经济转型 科技引擎驱企业前行

在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科技创新驱动是核心动力。科技创新最根本的两要素,一是人才,二是专利。

详述浙江之专利战略,分管专利工作的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洪积庆总结,战略包含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诸多环节,其中保护是基础,是优化专利布局,形成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闭环良性循环的关键。

近年来,浙江愈加重视专利事业发展,可观的专利事业规模对浙江的经济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数据显示,2015年,浙江省专利申请总量为30.7万件,授权总量23.5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89件,总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高新产业对规上工业的贡献率达55%,仅杭州市,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4472.21亿元,新产品产值率35.2%,提高4个百分点。

更重要的是,专利亦是企业转型升级利器。周国辉认为,良好的专利制度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重要保障。

早在2008年,浙江和茂盛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仁勇在诸暨大唐镇创办了袜厂。大唐镇年产袜子占全世界的七成,高峰期的2014年生产了258亿双袜子。

然而,陈仁勇说,“这天文数字背后,却是微薄至极的利润,平均下来一双袜子利润几分钱。”

穷则思变。陈仁勇思考后发现,企业应从传统低附加值的“制造”脱离,转向高附加值的“智造”,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则必须拥有自己的专利。

于是,他组建了一支结构设计师,运动医学的专家等研发团队,积极进行运动功能袜的开发。截至目前,浙江和茂盛袜业有限公司拥有授权专利8项,其中有3项是发明专利,5个是实用新型专利。

创新成果,带来的是利润大幅增长。陈仁勇以一款篮球袜为例告诉记者,如今这一双赚的钱抵过去500双。

和茂盛袜业的成功转型正是大唐袜业蝶变的缩影。据报道称,2015年,大唐镇生产各类袜子80亿双,较上年减少5亿双;财政收入却达到7.94亿元,较上年增长9.74%。

纵观浙江,像浙江和茂盛袜业有限公司这般,因专利而成功转型的案例随处可见。无论是生产抗癌药的高科技医药公司贝达药业,还是传统产业中翘楚的娃哈哈集团,又或是从事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江南控股集团……均视专利事业发展为企业生命线。

也正是一批批老中青的企业家们对专利的重视,推动企业的发展,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拉高了浙江经济的整体质量。

对此,洪积庆也表示赞同: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看,实施专利战略不仅是手段,更是推进供给侧改革、释放创新红利的有效途径。

行政立法护创新智造 诉调对接辟解纷佳径

“没有专利制度的保护,再怎么鼓励创新都是一句空话。”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曾表示,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浙江,科技创新是一有力推手,而专利制度是对科技创新成果的最好保护。

随着社会上专利侵权行为大行其道,不少企业家都呼吁,希望能够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专利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2015年9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浙江省专利条例》,已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

总结当前浙江专利保护现状,周国辉概括为“一多一强一高”,即案件不断增多,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处理效率不断提高。

2015年,浙江省知识产权局系统专利行政执法案件共立案8584起,同比增长144%。案件总量、结案率以及侵权案办案量、电子商务领域办案量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执法管理处副处长王志超表示,办案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办案机制创新和办案流程优化。

而在浙江,它的秘诀就是:注重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诉调对接。

“专利纠纷司法保护往往存在,诉讼周期长、花费大等问题,充分发挥行政保护快捷、主动和低成本的优势,推动专利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诉调对接,有利于提高保护效率。”在浙江省科技厅专利保护处处长严明潮看来,面对专利纠纷,知识产权部门应当走在司法程序之前,主动介入,运用执法人员的专业力量,进行调解。

目前,浙江省最高人民法院联合浙江省知识产权局等已在义乌试点开展知识产权诉调对接专业、独立第三方公益平台建设,升级多元纠纷处理机制,义乌平台运行仅9个月,调解成功率达49.4%。

与程序复杂、旷日持久的司法渠道相比,高效的行政+司法的诉调机制更受维权者欢迎。

杭州骑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已授权有效专利76项,近年来,该公司专利曾遭永康、义乌、深圳等地多家企业的未授权使用。

无奈之下,企业向浙江省知识产权局投诉。浙江省知识产权部门联合永康、义乌、宁波、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相关职能部门查处了2000余台侵权产品,总价值近300万元。

该公司法务经理李娜表示,相比较高成本、长周期的司法途径,他们更倾向于知识产权部门介入调解,以寻求更快速、更直接的保护。

“面对专利纠纷,知识产权部门主动作为是值得肯定的。”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李永明认为,调解须遵从双方意愿,知识产权部门应当谨慎使用其权力,在双方接受调解结果时,制定合理的处罚措施,并且所有的行政部门的决定都应有相应的司法审查制度。

政企携手净网购平台 联动维权构良性生态

即使再好的体制机制,浙江的专利保护依旧无法忽视电商时代发展所带来侵权行为剧增的现实。

电商平台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肥沃土壤的同时,也为销售专利侵权商品提供了“蹊径”。中国(浙江)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以阿里巴巴平台为例,2015年针对知识产权的投诉高峰时每天能超过1000起。

视频放大护眼宝最近一度成为网络销售中的爆款产品,温州明发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为该产品申请了专利。但因为发明原理简单,仿造的各类产品很快就在网络上铺天盖地。

据悉,该公司在发现该侵权行为后,向知识产权部门寻求援助,知识产权部门就为此关闭了249家电商,淘宝上断开了几千个销售链接。

“没有知识产权部门的帮助,公司的损失会更大。”温州明发光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柳稿也感慨道,浙江知识产权局对企业的专利保护所做工作非常有效,“知识产权部门,可以直接参与处理,企业只需找到侵权产品,经判定后,就立即关闭链接,效率非常高。”

在严明潮看来,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特性,使得依托电商平台的新产品一经上线,难以避免蜂拥而至的“拷贝”,“分布在浙江全省不到百人的执法队伍,在每天数以千计的电商侵权案件面前,如同飞蛾扑火,24小时无休也处理不了多少案件。”

打击电商专利侵权,平台与知识产权部门方须勠力同心。浙江是最早参与电商知识产权维权的省份,早在2011年,便同阿里巴巴公司合作,共同打击电商平台上存在的侵权行为。

在多方努力下,电商领域专利维护已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2015年,浙江省知识产权局系统共处理线上电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64417起(通过线下上报的电商领域侵权案件为6777起),认定侵权后关闭或断开的侵权网店或商品链接39000余个。

“目前浙江电商侵权责任规定,相对完善,对电商平台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李永明认为,在以法律的形式增加电商平台的监督责任固然正确,但也应把握分寸,过于严苛的要求既不有利于电商的健康发展,也会无形中加大法律的诉讼负担。

浙江电商专利保护工作虽已取得明显进展,但不可回避的是,电商平台上专利侵权行为仍有屡禁不止之势。

为此,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马海生建议,国家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加大对电商领域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在打击违法行为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创新风气。

大数据导航浙江制造 蓝海发展仍需砥砺前行

于外向型民企林立的浙江而言,深知专利回报,也通晓其风险。如何让浙江制造这艘大船,安稳航行于国际市场之大洋,浙江一直在摸索。

洪积庆介绍,浙江省各级知识产权部门多次聘请海外律师,给当地企业授课,提高企业专利风险意识;同时,积极培养海外专利维权队伍,培养了135位懂国际规则、能熟练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高层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首个产业专利导航数据库去年于杭州高新区落地。该系统数据库共收录全球安防领域50万件专利,集灵活检索、在线翻译、引证分析等多项功能于一身,一次可批量下载1万组专利,并保持每周更新。

该系统的投入使用,意味着浙江安防企业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国际专利信息,有效规避专利密集“雷区”。

对此,海康威视知识产权总监张希明曾表示,有了专利导航系统,企业能快速定位技术密集区和空白区,为研发方向提供参考,有效规避一哄而上、产能过剩等产业风险。

“在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前期,对目标产品进行专利检索是十分有必要的。”王志超认为,运用全球专利比对系统,可以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进行导航,利于提高产品的研发质量,也可以促进研发资源的合理配置。

纵观历史,浙江如此大力度的投入,是浙企碰壁后痛苦的领悟。

“专利保护一直是西方国家制约中国经济的一重要手段。”李永明说,国际专利保护让中国产品出口频频受阻。于外向型经济发达的浙江,不计其数的浙企在此马失前蹄。

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5年3月,美国共发起“337调查”362起,其中,涉华案件多达152起,占比42%。中国早在2012年变成了美国“337调查”的最大受害国。

如何改变浙江制造在国际市场的不利处境,浙江英普律师事务所律师毛爱东认为,相较于专利保护“硬件”,企业的专利意识——这一“软件”更需提高。“大多数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少有企业在出口时对侵权可能进行过评估,出口时面临纠纷自然不可避免。”

为此,周国辉强调,企业应静心学习专利知识,并将其融入企业创新发展的实践中去,提高专利意识,健全完善专利战略,着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为拓展国际市场蓝海提供支撑。

马海生则认为,中国企业之所以在国际专利处于弱势地位,是因为大部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难以负荷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

他建议,企业转变经营模式,企业需要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用属于自己的核心产品或技术,打开国际市场。由“模仿模式”、“风口游击模式”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型。

在面对国外专利市场的复杂环境时,不仅企业要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政府的作用也必不可少,其中面对跨国专利纠纷,专业人员匮乏问题也较为凸显。

为此,李永明呼吁,政府各部门应在该领域人才培养上多下功夫,从法律团队上满足企业“走出去”的要求。

他还指出,政府在制定大型的涉外贸易战略部署时,除了资金、软件、硬件上的投入外,还应做好法律风险评估。“尤其是涉及新的商业模式、高新技术产品等,专利风险评估将有利于战略的整体制定,避免企业踏入法律‘雷区’。

多则价谦,万物皆然,独专利除外,量之弥高,价之弥尖。新时代下,满载“浙江智造”的巨轮将乘政策之风,远洋出海,随着专利战略蓝图的缓缓舒展,航线也将愈发清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