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上的“农业革命”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6-06-16 14:18:08

世界屋脊上的“农业革命”

图为上亚东乡高原特色菌类示范基地员工正在采摘黑木耳。

千山之宗,喜马拉雅,巍峨雄壮;万水之源,雅鲁藏布,碧水流长。世界屋脊上的日喀则,犹如一颗明珠,守护着地球上的一方净土。与此同时,“十三五”期间,西藏要全部脱贫,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日喀则也同样面临着发展的“硬道理”。

保护,还是发展?这是摆在西藏面前,影响全国发展一盘棋,是关系全世界生态的大问题。

正在这个既怕“经济慢热”,又怕“头脑过热”的迷题让日喀则左右为难的时候,黑龙江第五批援藏工作队为其带来了一场“农业革命”。这场“革命”让“保护”等同于“发展”,让原汁原味的高原农牧产业焕发出巨大的附加价值。

这场“革命”的背后,是地理标志保护、标准化、认证认可等质检技术手段与雪域经济的成功“嫁接”!

唤醒“沉睡”的财富

日喀则出产的众多农牧产品都具有天然有机的生态优势,但因商品化率低、市场观念淡薄,导致优质的农牧产品没有为农牧民带来相应的财富。

2013年下半年,黑龙江第五批援藏工作队抵藏后,开始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奔走忙碌。这个以质检系统干部为主力的援藏队伍很快发现,如果能将质检技术手段与日喀则农牧产品天然有机的生态优势相结合,把“好钢”都用到“刀刃”上,能为当地农牧产业带来巨大的效益。

“第二产业几乎为零,环境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第一产业规模位居全区第一,农牧产品都是天然有机、自然生长而成。这些因素就是日喀则经济发展最大的优势。”援藏工作队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张琢,是黑龙江省质监局原副局长,质检系统的工作经历,让他具备了一双“慧眼”。

“质检系统不仅能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还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张琢说。

为了唤醒日喀则农牧产品“沉睡”的附加值,援藏工作队开始着力培育和发展有机农牧产业。几年来,他们坚持做大做强了青稞、无公害蔬菜、马铃薯、藏系绵羊等产业基地,为发展生态有机农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先后建成了以岗巴县为核心产区、覆盖周边7个县的岗巴羊经济圈,以桑珠孜区、江孜、白朗为中心存栏1.5万头的优质奶牛养殖基地;建成了年产量达4000公斤的亚东木耳生产基地。

“先办学校传技艺,后办银行发福利。”张琢说,黑龙江援藏工作队提出先出钱免费让农牧民进行科技培训,让他们掌握科学的种植、养殖新技术,再提供塑料大棚等成型的致富项目,让农牧民亲身感受到科技成果带来的实惠,心甘情愿转变固有观念,实现脱贫致富。

为了更加有效保障有机认证示范创建工作的贯彻落实,援藏工作队还帮助农户规范生产标准,提升标准化农田种植比重,提升畜禽标准化养殖比重,对食用农牧产品全部实行市场准入制,在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

2015年,日喀则市抓住农牧产品的稀缺性和唯一性的特点,以地理标志、有机认证为抓手,实施了质量体系认证等标准化战略,彻底释放了农牧产品的价值。

2015年底,日喀则市18个县区一次性通过“国家级有机认证示范创建区”申报,这在全国尚属首例。截至目前,日喀则市各相关企业已成功申领有机转换认证书、有机产品认证书共计43张,岗巴羊、艾玛土豆、白朗康桑糌粑等土特产贴上了“有机认证”标志,南木林马铃薯、岗巴羊、亚东木耳、亚东鲑鱼、帕里牦牛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走上了更大的舞台。

宁可牺牲产量也不损害质量

据亚东县农牧局局长尼琼介绍,整个亚东县帕里牦牛年存栏约2.08万头,2015年,帕里牦牛获得有机认证后,每头牦牛的价格增长近1200元。

在日喀则南木林县艾玛乡的人工饲草基地上,苜蓿草连片种植,郁郁葱葱,与紧邻着的滩裸地和沙化土地形成鲜明的对比。南木林县县委书记次仁顿珠告诉记者,如今南木林县有机饲草基地已达1000多公顷,种植的苜蓿草、燕麦草等饲草按标准一年可割三茬。饲草不仅供给岗巴羊经济圈各区县,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效促进了农业的结构调整。

“江洛康萨”原本是一个家族的名称,因青稞酒香气四溢而出名。如今,“不怕巷子深”的青稞酒也申请成为了有机产品。

江洛康萨酒业总经理助理旦增卓嘎说,公司在申请有机产品之后,农药化肥等支出的减少缩小了生产资金的需求,与此同时,有机产品的销售价格是同类普通食品的200%,农民可以从较低的资金投入和较高的产品溢价中获得更高的利益。

目前,日喀则市生态特色农牧业产业项目区群众人均增加现金收入600元左右,占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10%;白朗生态有机西瓜售价达到每公斤30元以上,比种植普通西瓜利润提升5倍;南木林有机马铃薯比传统种植每亩多增收500元;亚东木耳实现产值1200万元,群众户均增收4300元。

从追求“数量”到注重“质量”,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取向。在张琢看来,日喀则农牧产品的含金量就是“天然、有机”,宁可牺牲产量也不能损害质量。

“技术支持比给钱更管用!”

有机农牧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了日喀则市农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现代农牧业的快速发展,也拉动了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

5月21日上午10时,在青山绿水环绕的上亚东乡高原特色菌类示范基地内,几位藏族妇女坐在大棚里的菌袋旁采摘木耳。这项工作每月给她们带来的收入大约是2000元,相较以往赋闲在家,黑木耳产业化生产为藏区妇女和老人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

“百亩草场百头羊,又买车来又盖房。有机放牧增效益,留取功绩美名扬。”日喀则市岗巴羊制品企业负责人刘宇,有感于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工作所作的一首小诗,在当地牧民中广为传颂。

“日喀则市是西藏农牧业大市,也是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有机产业的发展符合日喀则地理资源实际,对落实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开发要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黑龙江第五批援藏工作队、日喀则市农牧局副局长宋长军援藏3年,对于西藏的有机认证示范创建工作感情深厚。

“现在一说搞有机产业,老百姓响应声一片,拦都拦不住。”为了把事业继续推动下去,不久前,宋长军又主动申请,继续援藏3年。

“在日喀则,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工作就像是农业的一场革命。”而“革命”这个评价,出自日喀则市委书记丹增朗杰之口,黑龙江第五批援藏工作队在不到3年时间带给日喀则的巨大变化,让他成了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工作的忠实拥趸。

5月22日,丹增朗杰在接受中国质量报记者采访时说,地理标志、标准化、有机认证工作为日喀则农业带来了一场革命,牧民得到了实惠、企业得到了效益,“我的体会是技术支持比给钱更管用”!

昔日的自然优势,如今已升级为发展优势,实实在在的收益让雪域高原农牧业的转型之路越来越有信心。

“有机、生态,是西藏日喀则农牧产业的最大优势,也是其绿色发展的最大本钱,黑龙江第五批援藏工作队在有机认证示范创建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转化为生动的现实。”国家认监委办公室主任黄继先是有机认证示范创建工作的推动者之一,他表示,青藏高原上的这场“农业革命”,正在推动着日喀则第一产业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质检技术手段正在世界屋脊绽放光芒。

原标题:世界屋脊上的“农业革命”

世界屋脊上的“农业革命”

责任编辑:hn_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