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疆内蒙古荒漠化治理的“造绿经”

作者:乌瑶董乐王润芝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6-06-17 12:19:00

中新网呼和浩特6月17日电 题:中国北疆内蒙古荒漠化治理的“造绿经”

作者乌瑶董乐王润芝

“刚来时,我好多次想把腰带绕在脖子上寻死。黄沙漫漫,没树没草,刮起大风,沙子能埋人。当年要想活下去,只能治沙栽树。”已近“知天命”的殷玉珍想起30年前初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毛乌素沙漠时的景象,至今心有余悸。现在的殷玉珍已在毛乌素沙地里种出6万亩“绿色王国”,还带领几十里外的乡亲们共同植树造林,治理荒漠。

“能给后辈儿孙留下一片绿阴,这一辈子值得。”殷玉珍如是评价自己“沙漠愚公”般的治沙之举。

地处中国北疆的内蒙古不仅有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大森林和大湖泊,也同样有着大片的荒漠化土地。内蒙古最新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当地荒漠化土地面积超6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1.5%,是中国的“荒漠化重灾区”。

“内蒙古沙化土地面积中国排名第二,仅次于新疆。但可治理沙地面积排在第一位,防沙治沙任务占到中国任务比重的40%。”内蒙古林业厅治沙造林处处长郝永富告诉记者。

经梳理发现,近年来,通过京津风沙源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内蒙古防沙治沙工作始终不间断地进行着。通过点滴努力,不仅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带来绿色,也带来了生机。

“保护优先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战略,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是我们防沙治沙的首要环节。”郝永富表示,“在内蒙古,有约一半人生活在农村牧区,我们通过调整他们的产业、种植、养殖结构和方式来减轻林草植被的压力。”

50岁的宝花是扎根在阿拉善盟巴丹吉林沙漠的大漠女人,上世纪90年代末,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当地的居民走得只剩下十几户。经过十多年的“抗争”,宝花和丈夫种的梭梭林已经望不到边。良好的经济效益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场与荒漠的“对抗”中。

宝花说,相信终有一天,漫天的黄色会被这绿色所取代。

“刚开始治沙时,我们总想着人定胜天。但多年后我才明白,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一位在阿拉善从事荒漠化治理20余年的工作人员感慨颇深。

在距阿拉善盟千余公里的锡林郭勒盟,蒙古族妇女娜仁花和老公就靠着与浑善达克沙地的“和谐共处”赚了不少钱。“这里有沙漠,有河流,路也通了。我老公以前是草原上的摔跤手,现在是旅店老板。我们生意可好了。”娜仁花熬着奶茶,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内蒙古林业厅总工程师东淑华表示,就像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样,在防沙治沙工作中也要统筹全盘考虑。在她看来,未来内蒙古林业的发展有可能以形成稳定生态群落为核心,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

据内蒙古林业厅材料,根据连续15年的统计分析发现,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目前处于治理大于破坏的改善期,生态环境正逐步得到改善。

东淑华还透露说,“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将坚持一年1000万亩的人造林任务。不仅如此,政府还编制《森林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以期引起全社会重视。“这也是我们荒漠化和沙化防治的一项新举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