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工业革命来袭:技术控Plus创新狂

作者:张璐晶 张燕 宋雪莲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16-06-21 08:23:31

第四次工业革命来袭:技术控Plus创新狂

第四次工业革命来袭:技术控Plus创新狂

第四次工业革命来袭:技术控Plus创新狂

第四次工业革命来袭:技术控Plus创新狂

蒸汽机的发明驱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流水线作业和电力的使用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催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在社会和技术指数级进步的推动下,今年达沃斯论坛的年度议题已经转向了技术变革及第四次工业革命。在业内看来,这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智能化与信息化,进而形成一个高度灵活、人性化、数字化的产品生产与服务模式。

就在今年年初瑞士达沃斯论坛召开之际,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撰写了《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该书纵览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物联网、自动驾驶汽车、3D打印、区块链、生物技术等新科技,施瓦布认为这些技术汇集在一起,构成“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此同时,2016年夏季达沃斯的主题也选定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

施瓦布坦言,这本书汇集了他与许多达沃斯座上客接触中产生的想法,是“集思广益的产物”。施瓦布在书中表示,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向我们席卷而来,它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丝毫不逊于前三次工业革命。它将数字技术、物理技术、生物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和社会。

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艾德维(David Aikman)日前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第四次工业革命不单纯地涉及一种技术,而是多种技术集合与互动的结果。他认为看待第四次工业革命不能仅从某项技术、某个行业去看,而是要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去理解,特别要思考下一代工业领域如何同政府、学术界合作。而这些未知领域需要社会各界来共同探讨,才能将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化为现实。

第四次工业革命来袭:技术控Plus创新狂

在今年年初瑞士达沃斯论坛召开之际,施瓦布撰写了《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

用工业革命击败“百年衰退”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

克劳斯·施瓦布

数字革命首当其冲

在施瓦布看来,第四次工业革命始于上世纪与本世纪之交,是在数字革命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而这一切主要得益于技术的不断创新和颠覆。他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缘于互联网的无所不在。同时,移动互联的发展、传感器技术的提升与成本的降低,以及人工智能的初露锋芒都促进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展开。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以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尽管第四次工业革命仍然离不开互联网,但是施瓦布认为并不能简单地将其定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延续。他表示,眼下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这场革命具有明显的特性。

施瓦布表示,和前几次工业革命不同,本次革命呈现出指数级而非线性的发展速度,这是因为我们目前生活在一个高度互联、包罗万象的世界,而且新技术也在不断催生更新、更强大的技术。远远超过前三次工业革命的还有新兴技术和各领域创新成果传播的广度。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纺锤走出欧洲、走向世界用了将近120年。相比之下,互联网传到全世界各个角落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

诚如施瓦布所言,第四次工业革命建立在数字革命的基础之上,但是与第三次工业革命不同,数字技术正变得更为精深,一体化程度更高,这些技术的影响力将得到全面展现。以移动设备为例,如今,移动设备将地球上几十亿人口连接到了一起,具有史无前例的处理和存储能力,并为人们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由此创造了无限可能性。

当然,第四次工业革命绝不仅限于智能互联的机器和系统,其内涵更为广泛。当前,从基因测序到纳米技术,从可再生能源到量子计算,各领域的技术突破风起云涌。这些技术之间的融合,以及它们横跨多个领域的互动,决定了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前几次工业革命有着本质不同。

21个技术引爆点

2015年9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一份报告,指出接下来10年内,将塑造出未来高度互联数字化世界的21个技术引爆点,施瓦布认为这些技术正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鲜明反映。

在书中,施瓦布着重介绍了一些可能带来变革的主要技术,包括无人驾驶交通工具、新兴材料、物联网、生物打印和基因编辑技术。在施瓦布看来,所有的新进展和新技术都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善于利用数字化和信息技术无所不在的力量。

新技术对商业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都会造成冲击,而最大的受益者似乎还是消费者。第四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一批新的产品、新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可以在不产生任何额外成本的情况下,提高消费者的个人生活效率。互联网、智能手机和成千上万的应用软件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的同时,还提高了社会总体工作效率。

与之相对,更多的挑战主要落在了供应方身上,尤其是劳动和生产领域。施瓦布表示,过去几年间,在绝大部分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快速发展的经济体中,劳动力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比重都在大幅度下滑,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创新驱使企业用资本取代劳动力,导致生产设备相对价格出现下滑。

施瓦布着重指出了平台经济带来的改变。他指出,拥有一个将消费者汇集起来的平台远好于拥有基础资产。比如世界上最大的打车软件公司Uber本身并不拥有车辆;最受欢迎的媒体Facebook没有创造任何内容;最有价值的零售商阿里巴巴没有库存;最大的住宿供应商Airbnb没有房产。施瓦布表示,标准普尔指数成分股公司的平均寿命已经从约60年降至18年。如果老牌企业不想被第四次工业革命摧毁,它们就必须迅速接受它。“简而言之,它们必须不断创新。”

同时,施瓦布指出,技术的创新加剧了社会不平等。他表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受益者是智力和实物资本提供者,比如创新者、投资人还有股东,而这也会同时造成工薪阶层和资本拥有者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悬殊。

尽管如此,施瓦布仍然看好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景。比起这些隐忧,他更担心的是一些可能阻碍第四次工业革命完全发挥潜力的因素。施瓦布坦言,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之际,我们需要反思现有的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目前各方面的领导力水平还不够,对正在发生的变化的认识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在国家层面乃至国际层面,用于管理创新成果的传播、减缓颠覆性影响力所必需的制度性空间远远不足,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缺位。”

第四次工业革命来袭:技术控Plus创新狂

《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文版将由中信出版集团于达沃斯论坛期间推出。

颠覆一定会来

如同此前三次工业革命一样,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引发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的多个领域的根本性变革。

按照目前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在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在如此广泛的社会变革前提下,所能想到的所有经济宏观变量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两个最关键的方面是经济增长和就业。

尽管经济学家目前对第四次工业革命能否使经济增长加速莫衷一是,但是施瓦布表示他对此保持务实的乐观态度。

施瓦布表示,目前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百年衰退”的可能性,认为全球经济未来一段时间都会处于停滞状态。导致全球增长放缓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两个重要因素,即人口结构变化和生产效率的止步不前。

目前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并且对未来经济发展构成挑战。但是施瓦布认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技术的创新将使得未来人类过上更长寿、更健康、更积极的生活,在此背景下,社会必须重新思考工龄人口、退休和个人生活规划等问题。

面对目前数据显示全球生产效率下降的现象,施瓦布则表示,社会应该改变过去通过衡量投入和产出来评估生产效率的模式。他认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创造的新商品和服务,其投放的市场和传统市场已经大相径庭,许多新商品的边际成本趋于零,消费者剩余已经不再反映在总体销售额中,传统的统计方式已经无法反映真实的价值增长。

以此为例,施瓦布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可以将20亿人尚未被满足的需求纳入全球经济,通过为世界各个角落的人和社区赋权,并将他们彼此连接,扩大对现有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施瓦布表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期间,经济的竞争规则已经发生了改变,国家和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必须在各个方面处于创新前沿。

“对于全行业来说,面对实实在在发生的颠覆,问题不应该再是‘我是否会被他人颠覆’,而是‘颠覆会何时到来?会以什么形式出现?对我和我所在的组织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施瓦布表示,面对颠覆,全社会有责任确立一套共同的价值观,引导政策选择并实施变革,通过创新来应对挑战,从而让第四次工业革命成为所有人的机遇。

第四次工业革命来袭:技术控Plus创新狂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首席摄影记者肖翊 摄

第四次工业革命来袭:技术控Plus创新狂

我们还处于发掘大数据潜力的初级阶段

世界经济论坛

大中华区首席代表

艾德维

从2007年至今,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走到了第十个年头。今年会议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6月7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专访了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艾德维(David Aikman)。

履新已近一年,艾德维表示,过去一年来对他的挑战是适应中国快节奏、各种变化层出不穷的环境,每天都在发生各种有意思的事件,让他总担心会漏掉什么重要信息。

“希望中国可以在更多重大的国际事务中发声,比如在今年的冬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的CEO出席数量增加了三成,他们更多出现在国际场合是好事。”艾德维说。

《中国经济周刊》:过去一年的工作中,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艾德维:在国际问题上,不论是气候变化、互联网、数字经济,还是全球金融系统的未来,来自中国的声音可能都是最重要的。现在有很多中国政府和私营部门的领导人参与了这些讨论,共同引领这些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表明,中国发挥领导能力对于会议达成有效成果是多么重要。习近平主席号召所有G20成员国在杭州峰会上签署有关气候变化的协议,这展现了重要的领导力。我们也希望中国在其他领域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大数据”成为一个热词,您认为“大数据”在什么行业最有发展前景?

艾德维:大数据确实是现在的流行语,但现在的问题不是如何收集大数据,而是如何分析和运用大数据,在商业上如何创造价值。从目前的讨论看,我们还处于发掘大数据潜力的初级阶段。例如,大数据已经开始从最直接相关的IT、金融服务行业向健康、电子商务、零售供应链等领域发展,但同时还有很多传统行业,包括采矿、化工、制造业等还没有看到多少大数据的应用。

对于中国来说,会有很多机遇,因为中国在很多方面没有包袱,可以实现最先进技术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世界经济论坛有没有对大数据商业模式进行探讨?

艾德维:关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我最近了解到一些有关中国政府和公立医院基于大数据进行合作的情况。在西方,数据可能最终会应用手机App让使用者获取医疗建议;在中国,我了解到的项目是帮助乡村医生了解每一种疾病的发展全过程,使农村患者也能得到城市医院层次的医疗服务。中国有很多基于中国特色的大数据应用,我希望在会议上中国的企业也可以向其他国家分享传授这些经验,因为中国经济发展是多样化的,有各种地域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因此你们的经验对西方国家或者其他国家的领袖都有借鉴意义。

《中国经济周刊》:“阿尔法狗”战胜人类棋手,由此引发的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也非常多,您如何看待这项技术对于社会经济未来发展的影响?

艾德维: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韩国棋手李世石参加此次年会,他谈到那场对战时很有意思的一点感受是,在真实的围棋对战中,你可以真实感受到对手的状态,你可以看到对手的反应,而人机大战中人类无法获得一点反馈,这其实很影响人类棋手的情绪。

以前对于机器人、人工智能发展的一般理解是,只有那些程序性的、机械的工作可以外包给机器人,随着“阿尔法狗”的胜利,人们开始认识到,计算机也可以开始承担非简单认知的任务了,这根本上颠覆了我们与机器的工作关系。

这个话题在达沃斯上进行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不仅有企业界,也有制定政策和技术标准的政府部门人士,也有讨论科技伦理的学界人士,我们真正让所有攸关方都坐在一起讨论技术革命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这些都对于政府决策部门有重要参考意义。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转型升级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作用,您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是什么?

艾德维: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进行经济转型,中国领导人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确实将面临各式各样的挑战。关键是要掌握好转型的重点和速度,不管是国有企业、工业结构还是金融体系,虽然会经历短期阵痛,但是对经济的长远利益是巨大的。中等收入国家进行转型无疑是充满挑战的,应该是越平稳越好。尽管世界宏观经济形势不太好,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是不错的。

中国“十三五”提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和世界都是非常积极的。要强调的关键点是政府应如何继续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创业的政策环境,让私营部门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周刊》:李克强总理今年多次开会强调要进一步放宽民资准入,促进民间投资回升。您认为焕发民营企业活力的关键是什么?

艾德维:中国对于国内外投资、竞争与合作持开放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看到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强劲势头,有大量并购案例,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当然这最好要以睿智和理智的方式进行。我们看到政府部门和企业在新兴产业的政策制度制定方面进行了很多合作,确保政策环境有利于而不是有碍于技术创新。

举个例子,我此前和瑞士一家水泥生产企业接触,他们有新技术可以替代建筑用钢筋,成本更低,并且更环保,但是在中国或者其他国家都没有相应的行业技术标准来允许这项技术产品得以运用。这说明政府和企业界可以加强合作不断适应新技术的进步。这不仅仅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世界范围内都一样,即技术创新的速度快于制度创新,我们需要灵活的、适应性强的政策制度跟上科技创新的步伐。

还有一点对中国很重要,就是要不断向外界传递信息,说明解释中国发生的变化。这次夏季达沃斯期间也有很多部长级的闭门交流,主题包括如何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系统,这也是中国政府很感兴趣的议题。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初亚投行成立,您如何看待这一国际组织未来可能发挥的作用?

艾德维: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需求是巨大的,而如何去融资、搭建什么样的融资结构是很关键的问题。从加入亚投行创始成员国的数量看,不仅说明各国看到了这方面的需求,也说明各国普遍认同需要建立新的金融机构来加以解决。

从目前亚投行的各种讨论、声明来看,亚投行在向高标准的机构发展,也在同各类多边金融机构合作,这对于亚投行今后在基础设施融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发出了积极的信号。我们很高兴亚投行第一次年会在达沃斯论坛之前召开,很多代表包括金立群行长都是先参加年会然后再参加达沃斯论坛,他们也很愿意利用我们的平台向世界展示亚投行首次年会的相关信息。(《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璐晶 张燕 宋雪莲 |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