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段子手”,撕裂共识有多难

来源:新京报
2016-06-23 00:00:00

近日,学校组织我们去瑞士中部游览。虽然瑞士这“蕞尔小国”的大部分名胜我早在多年前就曾转了个差不多,但如此深入其腹地,这还是第一次。

瑞士中部大大小小的城镇散落于阿尔卑斯山麓间的湖区,通常被认为是最典型的“瑞士人”的栖居地。由于讲德语,故也被称为“瑞士日耳曼”(Swiss German)。这一地区在历史上多为农耕文化,故形成了极为保守的民族性格。而我们来自日内瓦,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化都会。因此一路上,便不断有瑞士本国人讲述瑞士法语区和德语区在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别。

总体而言,来自西部、讲法语的瑞士人或多或少受到法国自由烂漫之风的影响,常持“无所谓”、“都可以”的态度。我们知道瑞士是公投文化极盛的国家。综观历史,有两个议题的公投出现的频率最高,一是加入欧盟的问题,二是持枪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上,占总人口20%的法语区瑞士人总体上呈现出的态度是“支持加入欧盟”和“反对持枪”,但在占总人口60%的日耳曼区,人们的态度却截然相反。

由于德语人口在数量和比例上的优势,瑞士得以呈现出如今这样带有保守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生态。但有趣的是,法语区和德语区却并未因此而产生什么矛盾,这恰恰是因为讲法语的瑞士人“神经大条”的普遍性——他们生活在日内瓦和洛桑这样“洋气”的大城市,对事物的态度和观点均相当温和宽容。在他们看来,维持现状的结果“也不错”。

当然,不同的语言带来的不同文化,也不可避免会导致一些观念上的龃龉,但瑞士法语区和德语区的人们却往往选择以戏谑而非彼此攻讦的方式来化解这种龃龉。大量相互讽刺的民间段子由此而生,且因两者在政治上势均力敌而不被视为政治错误。这难道是因为源自瑞士人自身的豁达和坦荡吗?非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瑞士人有着合理的政治制度保障。

瑞士虽是小国,只有人口800万,但却因历史的积因而同时拥有讲四种语言的人口(除德法外,还有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这也就意味着不同的瑞士人在文化上必然要和德、法、意等毗邻的文化大国保持千丝万缕的关联。

为确保不同文化之间不会因人口数量和势力的差异而出现恃强凌弱的问题,一种极为强调地方(州)自治的高度分权的联邦制政体应运而生。联邦力量极弱,各州之间仅保持松散的关系,国家元首(最高行政机构联邦委员会主席)则几乎没有任何实权。尽管议会中时常有超过10个政党参与角逐,但联邦委员会的7位成员,却长期由其中的4个大党以2:2:2:1的固定比例构成,这也就确保了不会存在有深厚地方利益的“大党”压制其他党派的现象出现。

将讲不同语言、拥有不同文化的族群组合为一个“人民”并不容易做到,瑞士成了这一领域的典范。但我想,在如今这个全球范围内矛盾激增、共识普遍撕裂的情势下,瑞士的个案所具备的最显著价值,并不在于如何呼吁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爱,而在于如何以明确而严格的制度去确保平等的实现。瑞士的模式就算不能为所有国家和地区所直接借鉴,却也必然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价值。

常江(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