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成中德合作主力军

作者:王轶辰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16-06-23 07:05:00

中小企业成中德合作主力军

经济日报记者 王轶辰

蓝眼睛、白皮肤的德国人已经成了粤东古城揭阳的常客。在新一轮转型升级中,随着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的加强,让广东揭阳这座偏处粤东的小城变得愈加国际化,处处充满了活力。

近日,第二届中德中小企业合作交流会再次在揭阳召开。不仅是德国,来自法国、西班牙、奥地利、捷克的184家企业和230多家中方企业现场对接、交流。交流会上,参会的德国企业代表数量甚至比中方的企业代表还要多。两天的会议中,中德(欧)政府、机构和企业间共签署了30份合作协议、30份意向书、208份合作会谈纪要,内容涉及科技、能源、环保、卫生、金融、人力资源等领域。

交流合作日益频繁

近年来,中徳两国互访频繁,政府间合作更趋紧密,这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中徳两国民间经济的往来。为进一步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推动“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的有效对接,推进中德(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中德(欧)中小企业合作的载体化、项目化、时效化,揭阳市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徳中小企业合作交流会。与第一届相比,今年参会的中外企业数量均有所增加,显示出揭阳致力打造的对德合作模式,正在发挥显著作用。

记者看到,在中徳(欧)合作企业展部分,一家从事医疗机器人开发和医疗保健技术的企业弗洛里安-胡伯公司在展板上亮明了自己的对接需求:建立合资企业和在华生产基地,目标是实现完全中国制造。

“来洽谈之前,我们通过网站上的资料介绍,已经确定了自己的洽谈目标。”广东日星机械科技公司副总经理汪大军告诉记者,在50多分钟的洽谈中,他们对捷克拥有精密加工意向的合作企业有了初步了解,还向对方发出了参观自己工厂的邀请。

与中国中小企业的需求类似,来自德国乃至欧洲的中小企业,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有着强烈的合作意愿。来自德国萨尔州经济促进会的罗兰特·施密特介绍说,他明显感觉到德中企业合作的强烈意愿,但大部分德国企业家担忧的是,他们对中国市场并不了解。“萨尔州是以出口加工为主的工业区,这一点与中国很相似。因此一些企业担心,他们的产品到中国来究竟会不会有市场。这次交流会,给了我们一次近距离交流接触的机会。”

事实上,两年前,揭阳在环保转型发展之路上,便早一步瞄准了对德国合作的对接之路,建立了以承接对德合作项目为主的中德金属生态城。最近一年来,揭阳对德合作以高端、密集、实效为特点,快速成为中国对德合作的典范城市。

成为中德合作重要支柱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德合作的主力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表示,中德企业合作早在十几年前便已启动,但在上一轮的合作中,更多的是以西门子等为代表的大企业。“如今,无论是项目合作、技术研发,还是产业链合作,以及相互投资都能看到中小企业越来越活跃的身影。”

中德之间的经贸关系近年来不断深化。目前,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是德国商品在欧洲之外的最大进口国,中小企业在这个重要的经贸关系中逐渐成为重要支柱。广东省副省长袁宝成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巨大的市场和巨大的消费潜力,但是又面临着部分产品质量不高这样的特殊环境。德国和欧洲企业此时面向中国的庞大市场,以欧洲和德国的先进技术同中国企业合作,将是最好的时机。

提高产品质量是中国中小型企业面临的大问题。“德国企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进入中国广大的市场。”德国创新实验室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丁雷迪思齐认为,市场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往往并不是集中于一些大型企业,反而中小型企业才是提供高质量产品的主力军。作为德国创新主力军的中小企业和中方企业有非常好的合作前景。比如说,可以通过建立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等形式得到体现和推进,这方面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

“德国之所以成功,最大的奥秘就在于我们有着非常悠久的中小企业发展传统,德国政府把‘工业4.0’推行的重点放到了德国的中小企业,在德国的中小企业推行智能生产、智能制造。因此,中小企业合作可以让德国和中国之间的经贸合作达到更高的层次。”德国工商大会主席史伟哲坦言。

从引进技术变培养人才

对于中国制造业升级,德国专家有着独到的见解。“根据我的工作经验来看,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主要出现在中小型企业的供货商身上。”SES德国高级专家组织负责人迈克尔表示,因为他们的供货商没有严格的行业标准,即便有标准却没有强力执行;由于供货商提供的产品质量有问题,直接导致了企业加工产品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

技术能力不足是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首要难题。因此,从德国引进先进的制造装备或生产工艺便成为中德合作最常见的形式。对此,中科金属科技研究院副院长肖志云坦言,如果简单地从德国引进装备和工艺,成本非常高。未来,可以尝试通过德国退休工程师组织引进技术专家。这些专家本身经验丰富,在很多方面都掌握核心技术,通过引进这些专家,可以解决中方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不仅成本低,效果也更好。

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恰恰是中德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德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和德国存在很大差异,往往找不到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德国联邦雇主协会会长洪德认为,把德国的技术人才引到中国,甚至是在中国培养相关有德国技术背景的人才,这件事情非常紧迫。

记者了解到,德国的教育以双元制著称,学生既要在职业学校接受培训,同时也要在企业里实习。洪德透露,明年年底会在揭阳建立一所德国模式的职业培训学校,学校将做到和德国完全同步,包括教育内容,比如从最简单的上螺丝到非常高端的涂层技术,都要和德国的教科书内容一致,只是翻译成中文,保证本地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得到德国承认的毕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