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帆影:走进波兰(组图)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6-06-24 00:00:00

华沙:城市的容貌中,已刻入二战历史

记得2011年初赴任波兰时,还没有直航,从北京到华沙需要从伊斯坦布尔转机,耗时耗力。随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交往的日益密切,2012年中波复通直航后只需不到10个小时即可从首都国际机场降落华沙肖邦机场。

是的,肖邦、居里夫人、哥白尼,波兰人对本国文化和历史的爱是深入骨髓的,是渗透进日常生活的每一个习惯的。

拥有波兰克拉科夫大学博士学位的英国人诺曼·戴维斯曾写过一本名为《上帝的操场:波兰史》的书。地理位置夹在大国中间的波兰似乎注定命运多舛。但正像华沙的象征——持刀的美人鱼一样,不屈的民族格外令人肃然起敬。

波兰是二战的重要战场,华沙又是波兰战场的重中之重。战争结束后,整个华沙城几乎被夷为平地,绝大部分建筑物被毁,古城更是只剩下残垣断瓦。

二战后曾有人断言:“华沙不会重现在人间,至少在100年内不会”。然而,勇敢不屈的波兰人民凭借着智慧和才能,按照战前测绘并完整保存下来的建筑图纸,把能找到的原始材料,哪怕只是一砖一瓦都利用起来。仅仅在战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便重建了一座与战前“一模一样”的华沙城,建设速度之快,令世人刮目相看,被赞誉为“华沙速度”。

华沙在建设过程中完美地处理了重建和保护两大任务,既要在废墟上重建,恢复原貌,重现历史。同时,为了让后代记住这段历史,还需要将战争遗址保护下来,以警示后人。1980年修复如旧的华沙古城被纳入到联合国《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名录》,也成为《名录》中唯一的完全重建案例,这本身就是个奇迹。

今天的整座华沙城祥宁静。看着“古城”中那一座座教堂、博物馆,你很难相信它们居然是复建出来的。但细细品味,认真端详,似乎又能从城市的一砖一瓦中读出历史的哀鸣。

漫步在华沙街头,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战争纪念牌,或者是悬挂在某一个建筑物的墙上,或者是在一块空地上树立一个纪念碑,上面撰写着:某年某月某日,在此处发生过一场战斗,波兰士兵为了国家的独立与自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名字的刻出姓名,没有留下姓名的便是无名英雄。

二战结束后,波兰历届政府都会注意利用各种机会纪念那段历史。从对波兰人有着特殊意义的华沙起义,到打响二战欧洲战场第一枪的维斯特普拉特半岛上的和平标语以及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周年祭……中央政府都会组织全国性纪念活动,其中包括不同规模的阅兵或和平游行。除此之外,各种地方性纪念活动也林林总总。形式虽有不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人们勿忘历史。

历史教育也贯穿每个波兰人的学生时代。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参观与二战相关的博物馆和纪念地。很少有波兰学生没有参观过奥斯威辛集中营或没有去过二战爆发地。可以说,聆听历史、回望历史是波兰人的必修课。

而工作生活在波兰的记者也深深受到了感染。记得有一次应波兰友人邀请去其华沙郊区的私人别墅做客,茶叙之后,朋友带记者参观了离他家不远处的一块纪念碑,细细的讲述了二战期间曾经发生在此地的一场其实不算大的战斗,并为在那里牺牲的同胞献上了芬芳的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