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禁年年炒 “傍状元”折射了什么

来源:新华社
2016-06-28 16:09:31

功利化心态,“状元”异化成消费“符号”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状元情结自古以来深植于国人心中。高考状元商业化、明星化,是一个严肃的社会课题。“状元经济”破坏了社会心态,使得“状元”成为消费“符号”,加剧了社会心态的浮躁。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认为,过分炒作高考状元会加深民众的分数崇拜,对素质教育来说是恶性循环。一些地方宣传时把“经”念歪了,突出了“尖子”,忽视了“大多数”;突出了学校名气,忽视了教育内涵;突出了考试成绩,忽视了综合素质。

“‘高考状元’其实只是一次比较重要考试的第一名,如此炒作容易使部分高分考生产生浮躁心理,同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更强化学校、学生和家长‘状元情结’和‘唯分数论’,这就与国家提倡的学生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背道而驰。”夏学銮说。

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蔡斐认为,不能将“状元热”完全归咎于媒体,“少部分媒体之所以热衷炒作‘高考状元’‘学霸宿舍’‘最牛班级’等新闻,在于很多社会民众愿意追逐这些新闻以及背后的信息,如这些‘状元’‘学霸’在哪个学校的哪个尖子班。换句话说,读者对优质教育资源有迫切的需求,是媒体报道的原因和推动力。”

同时,不乏一些掌握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为了保持教育资源优势,以便未来招收到更优质的生源、继续做强做大等,也“默契”地迎合媒体、企业进行高考状元“炒作”。

携手降温“状元经济”

黑龙江省教育厅近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中、高考信息管理,禁止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除考生本人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招生机构一律不准向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考生报名信息。为防止炒作状元,广东、江苏、福建等地考试院还对高分考生成绩进行了屏蔽。

“商业利益需要捆绑社会关注点,以期达到自我营销的目的。在利益面前,高考状元如同明星,成为快速消费品。在高考结束、暑假这样的舆论关注期,对于企业来说有很大的营销价值,营销成本很低。”蔡斐说。

政府主管部门、学校、社会应携手降温“状元经济”。一方面,应完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遏制“唯分数论”的肤浅教育政绩观;另一方面,应加快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平衡布局,让民众无需再跟踪“状元”背后的教育信息,减少此类新闻的热度和需求。

此外,各地高考状元在取得高分后,也应端正心态,加强自律,认识到高考只是人生的节点,未来还有无数重要的考试,经过全面锤炼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我们现在最关注的还是学生的分数,觉得高考分数就是一切。”安徽省淮北市高考生家长钱星星说,“如果素质教育实施得好,高考不是只看重分数这一个标准,状元也就没那么重要了,‘状元经济’也就没有市场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