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亚与埃德蒙·斯宾塞的对话

作者:陈浩然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6-07-09 06:31:00

【深度解读】

作者:陈浩然

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1552—1599)的代表作《仙后》(The Faerie Queene,1590—159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长篇史诗。这部作品以寓言的形式从亚瑟王以及六位骑士的经历讲述了美德的塑造过程,2015年11月国内首部《仙后》全集译本的问世更是给国内学者带来了重要学术参考。

威廉·莎士比亚与埃德蒙·斯宾塞的对话

埃德蒙·斯宾塞

威廉·莎士比亚与埃德蒙·斯宾塞的对话

威廉·莎士比亚

传统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受到了古希腊、意大利文学的影响。然而,从创作时期来看,莎士比亚极有可能受到同一时代斯宾塞的影响。同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斯宾塞出版《仙后》时,身为伦敦“内务大臣供奉剧团”演员和剧作家的莎士比亚才刚开始创作。同年莎士比亚出版了第一部历史剧《亨利六世》的中下篇,随后从1591至1612年间剧作逐步问世。到1599年斯宾塞去世时,莎士比亚正处于创作生涯中第一个阶段末期。这个阶段的作品,如《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等基本以乐观、风趣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事实上,斯宾塞对莎士比亚的影响在《仙后》的第二卷“节制篇”中尤为明显。那么,“节制篇”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莎士比亚从斯宾塞那里得到了什么样的灵感?

莎士比亚从“愤怒”“嫉妒”和“拜金”三个角度借鉴了《仙后》中的典型情节。《仙后》第二卷主人公盖恩爵士在培养节制美德之路上历经了史诗般的艰难险阻,完整地展示了“节制”美德的塑造过程,并从愤怒的骑士、嫉妒的军人和敛财的商人角度为莎士比亚戏剧提供了人物原型。

愤怒的骑士

莎士比亚作品中因“愤怒”而触发悲剧的情节比比皆是。以《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 1597)为例,虽然亚瑟·布鲁克(Arthur Brooke)从意大利传说翻译过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1562)是莎剧的重点参考,但是剧中马库修、伯尔特以及罗密欧之间的关系与《仙后》的“节制篇”更为相似,两部作品的对话就是以“愤怒”作为铺垫的。

出身世仇家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私定终身。面对朱丽叶的堂兄提伯尔特的挑衅,罗密欧最初没有应允。为了帮助朋友挽回颜面,马库修答应和提伯尔特决斗并丧生。被愤怒冲昏头脑的罗密欧拔剑杀死了提伯尔特,酿成了悲剧。《仙后》中讲述了胡迪布拉斯骑士与桑罗易的决斗。为了炫耀威风,两位骑士被求胜心左右而卷入厮杀。为了斡旋混战,主人公盖恩爵士也卷入厮杀。由于盖恩爵士鲁莽的斡旋,决斗的骑士对这场突袭感到自尊心受到打击,遂将矛头指向这鲁莽的挑衅者,而盖恩对二人的不领情也怀恨在心,最终导致暴力升级。如盖恩一样,罗密欧欲调节冲突,未曾想自己却成为愤怒操控的棋子,最终酿成大错。由此可见,莎士比亚与斯宾塞作品中都有三位人物因为暴怒而卷入关系复杂的争斗,而且尊严的缺失都是争斗的根源。

在借鉴《仙后》的基础上,莎士比亚也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改写了情节。通过利用神谕向上帝祈求和平,斯宾塞最终阻止了悲剧的上演,这体现出诗人对上帝的笃信;相比而言,莎士比亚则彻底释放了人物的“愤怒”性格,大悲之处体现出感情的宣泄。他与神秘的救世主保持距离,相信人在理智和经验中的自我价值,这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缩影。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