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上的超级英雄

作者:萧莎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6-07-09 06:31:00

【声音】

作者:萧莎

谁是你心目中武功盖世、除暴安良的头号英雄?如果30年前采访街头大众,答案十有八九出自三国或隋唐群英。放在10多年前,答案很可能集中于金庸群侠。放在今天,得票率最高的回答恐怕是超人、蝙蝠侠或钢铁侠——好莱坞电影中的超级英雄。这就是流行文化的力量。流行文化如同爆米花,不管饱,营养不高,主要为休闲时间提供可有可无的消遣,但它在不知不觉中所产生的影响却不可小觑。

好莱坞影片中的超级英雄是20世纪美国漫画和连环画黄金时代的产物。1938年,超人诞生于《动作连环漫画》杂志。1939年,蝙蝠侠在《侦探连环漫画》杂志面世。1941年,美国队长在二战硝烟中应运而生。60年代,美国漫威公司推出神奇四侠以及绿巨人、蜘蛛侠、雷神等后来囊括于“复仇者联盟”的一系列英雄角色,英雄题材的漫画创作达到鼎盛。把英雄们的故事从纸媒搬上银幕则始于70年代。1978年,华纳公司的《超人》创造了3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奇迹;1989年,《蝙蝠侠》全球票房高达4.11亿美元。自此,根据漫画改编的超级英雄电影成为好莱坞的一台赚钱机器。据统计,世界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10部电影中,美国超级英雄电影就占了3个席位。

美国超级英雄风靡全球,是先进的电影科技与娴熟的资本运营抱团合作的结果。但从大众文化的角度审视,我们毋宁把它看成是美国民间自觉发起的一场现代神话编撰运动。

为什么这么说?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历史不长,它特殊的地方在于,其民众主体的输入、归化与国民文化性格的形成晚于国家的建立。因此,和传统国家不同,在建国的两百余年中,美国的政治地位、经济规模和社会结构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另一方面,描述其整体文化属性、浓缩其价值认同的神话叙事一直是缺位的。20世纪30年代末期,美国开始走出经济大萧条,由此经过二战直到70年代,美国的发展势头一路向上,其国力、活力与文化自信达到史无前例的顶点。此时,抒写美国社会文化和美国精神,被定格下来,适逢其时。而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自然是创作民族传奇,打造神话人物。法国思想家罗兰·巴尔特说,神话的一个任务就是“赋予某一历史意图自然的证明,并使偶然性显得永恒”。如巴尔特的神话学理论所言,美国的超级英雄神话就是用来永久保存这一巅峰历史时刻衍生的主导性社会观念、使其不朽的。

好莱坞银幕上的超级英雄,除了极少数取自其他民族的神话谱系,如源自北欧神话的奥丁之子雷神,大多数为美国本土的原创。他们起先以白人欧裔中产阶级男性形象为主,后加入女性角色,加入其他肤色的种族,社会出身也逐渐遍布从低到高各阶层。他们有不少共性:其一,他们都拥有超自然能力或者保证超能的各种装备、武器和技术。其二,他们拥有普通人和超级英雄双重身份,过着双重生活,他们每个人都有造型鲜明的标志性服饰,用来掩护其本来面目。其三,他们兼具人性和神性——一方面,他们有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创伤、情感和弱点,他们之所以成为超级英雄,情由和动机各不相同;另一方面,他们大多体现出高尚的道德准则和超越于普通人的正义感,为了击败邪恶、挽救生命,他们随时准备忘我斗争、出生入死。最后,不管对手多么强大,他们是永远的胜利者。

可以看出,超级英雄群体的构成与美国的多元民族构成史是吻合的,他们形象和性格的丰富性支持并印证了美国民族融合的“大熔炉”文化。这并不是巧合。美国漫画和影视推出的第一个超级英雄,从氪星来到地球的超人,其实就是挥别欧洲故乡到新大陆寻梦的第一批美国移民的象征。移民进程带来种族差异,百年平权运动促使美国摒弃种族主义,此后,所有种族便不可避免地被纳入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轨道,他们只要成功适应体制环境,便会脱离本族聚居区,消失在“普通美国人”这个身份中。进一步,如果个人奋斗获得成功,他们便会晋升为精英美国人一分子。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美国超级英雄群像是各族裔奋勇实现美国梦的升级版,又是美国当代社会一体多元结构的微缩影像。美国观众拥抱超级英雄,等于拥抱自己的历史和希望。

银幕上的美式超级英雄故事,主要情节不外是善与恶的较量、英雄主角历尽艰辛拯救世界,看起来好似简单的模式化重复,然而,这一整套设计能在美国大众文化中扎下根来,不仅被美国本土观众认可,而且在美国之外成为美国文化的符号,说明它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符合人们对美国精神的认知、对美国形象的想象。

超级英雄电影与现实有哪些方面的连接?首先,它最直接地体现了冷战结束后作为世界秩序主导者的美国对于科技和暴力手段的迷信和依赖——你看,以哥谭市为代表的城市治安问题也好,整个地球乃至宇宙的安危也罢,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通过超能竞赛、技术碾压和以暴制暴来解决的,也没有什么问题是它不敢如此这般解决的。其次,它间接描述了美国以精英主义和保守主义为主导的政治气候:英雄拯救万事万物基本不依赖群众;英雄们信奉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群众不仅软弱无能而且容易坏事,因此,危急关头,英雄们多半宁愿与精英化的政府机构(如神盾局)合作,与群众则维持知情/不知情、决策者/被摆布者、救星/被拯救者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最终给后者带来一厢情愿的正义。明辨真理和掌握全局的英雄为懵懂无知的群众营造单向度的正义,向后者强加自己定义的秩序——这与“9·11”以后美国发动反恐战争的动机何其异曲同工?

另外,超级英雄电影也展示了贯穿于美国历史的两种既相反又相成的精神:一种是爱国精神、个人与群体的英雄主义,一种是解构精神、反权威主义。二者之中,前者常见,后者不常见,但也有表现它的经典代表作,如《守望者》。“守望者”一词来自古罗马讽刺诗人朱文纳尔的名句:“我知道老朋友们会提出什么建议——‘把她锁起来,闩上门’。但是,谁来守望守门人?”英雄需要歌颂,也需要监督;免于怀疑和批判的英雄必然异化,滑向怠惰或邪恶。爱国精神和解构精神,一种肯定现实、鼓励忠诚,一种怀疑现实、激发对权力的警惕,二者并存是促使美国社会观念吐故纳新的一种动力,也是美国的超级英雄电影屡有新作、营销长胜的秘诀之一。

超级英雄是美国大众文化的重要品牌。它一边在世界电影市场上盈利,一边潜移默化巩固年轻一代美国观众的国家认同,在海外传播美式价值观。对美国超级英雄背后的各种理念,我们应该有所认识,有所辨别和取舍。但它的成功也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超级英雄电影是美国青年文化的产物,我们的青年文化又散发着怎样的气息和特质?是否也有征服世界的潜力?怎样才能激发我们的文化创造力,生产出能与别人匹敌的超级英雄?希望这些思考很快会有答案。毕竟,中国青年的热血更渴望为自己的英雄沸腾、燃烧。

银幕上的超级英雄

国际文化微信公众号《国际范儿》上线了!扫描并识别二维码,即可微信订阅。这里有更丰富、更立体的国际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