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海啸预警系统建设稳步推进 为南海岸线筑造“防啸长堤”

作者:沈慧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6-07-18 06:55:00

经济日报7月17日讯(记者沈慧)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中国南海海啸预警系统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和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可实时获取全球800余个潮位站、60个海啸浮标数据和我国沿岸、岛屿112个分钟级验潮站的数据。

在人们以往对于自然灾害的印象中,海啸似乎有些陌生。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海啸灾难频发。据统计,新世纪的前15年间,全球已发生灾难性海啸事件10余次,远远高于上世纪6年一次的平均水平,全球80%以上的地震海啸更是集中在太平洋。在此背景下,快速准确的海啸数值模拟及预报技术成为海啸预警的关键。

海啸预警中心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的海啸预警业务起步较晚,自1983年加入太平洋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政府间协调组以后,主要转发美国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发布的国际海啸预警消息。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之后,有关部门开始分析和研究我国沿海的海啸风险,逐步提高海啸预警报能力。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之后,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海啸监测预警业务发展驶入快车道。

2013年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引入全球地震监测分析系统,首次具备了不依赖国外机构开展地震定位的能力;同年,该中心第一代海啸预警业务平台投入业务运行,实现了地震监测信息获取、海啸预警分析和制作发布自动化和一体化;2014年,国家海洋局牵头建设完成25个宽频地震台用于地震海啸预警;通过搭建全球及区域海啸地震自动监测分析系统,接收全球、区域和中国近海地震台网数据,实现全球中强海底地震震源参数的自动测定,使得我国在海啸预警业务领域具备了独立的海底地震监测能力。

目前,我国建立了新一代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啸数值预报系统,该模型对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的海啸数值预报可分别在5分钟、1分钟和30秒内完成,基本满足了快速海啸预警的需求。

南海海啸中心的建设迄今已有2年多的时间。2013年9月,太平洋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政府间协调组第25次大会正式同意依托中国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UNESCO/IOC)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2015年,该决议又被UNESCO/IOC第28次大会批准,这标志着我国在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系统建设中取得重要进展,也将填补该区域在海啸监测预警方面的空白。这一决定得到了当时南海周边国家的支持,将为南中国海区域防范海啸风险,维护各国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资料表明,我国周边海域及南海区域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边缘,面临着区域海啸和越洋海啸的双重威胁。其中,日本南部海槽、琉球海沟、南海东部的马尼拉海沟,以及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所处的西太平洋岛弧带,是国际公认的海啸潜在发生源地,其引发的区域海啸对我国及南海区域威胁极大。历史上,我国台湾岛、广东等地发生过多次破坏性海啸灾害。

对于世界各国来说,沿海省市既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是受到海啸灾害威胁的区域。加强针对海啸的科学研究,提高海啸预警报的效率和精度,制定防灾减灾预案,保障南海周边各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既是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组建的目的,也是中国作为区域大国的责任。

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和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主任原野表示,海啸浮标实时监测是国际公认最有效的海啸监测手段。我国已在南海马尼拉海沟西侧部署了海啸监测浮标,实现了对南海潜在地震海啸源区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据原野介绍,未来我国计划在南海、琉球海沟东部、台湾东部等地震海啸潜在风险的关键海域布放海啸监测浮标,与全球海啸浮标观测网联网运行,以有效监控地震海啸波动,为南中国海区域周边各国、我国东部及华南沿海提供预警报服务。

原野透露,我国将围绕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海啸预警业务中心这一目标,通过自主开发建设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完善的地震海啸监测网、海啸预警系统和海啸减灾系统,为我国沿海地区和南海周边国家提供快速、准确的海啸预警信息。

同时,还将进一步开展地震海啸灾害的形成机理、发生规律、时空特征、损失程度等研究和分析,制定海啸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及相关标准规范,完善各类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加强与南海周边各国的沟通与合作,通过举办国际研讨会和培训班等方式,建立共识,培养人才,共同为南中国海区域的海啸防灾减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