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江堰工程巧妙抗洪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6-07-19 17:42:00

□揭秘

网传“抗洪神器”都江堰就用过

这个夏季,在朋友圈,一个欧洲某国的“抗洪神器”刷屏出现。随着这个“神器”的横空出世,在网络空间,针对神器爆发了一波又一波的争论。

人民日报官方微信报道,这个“神器”并不神气,还原其真实身份,其实就是金属挡板,类似产品在国内也有生产。接下来,人民日报还报道了另一个国产“抗洪神器”——能移动又能折叠的堵水墙。

华西都市报记者从都江堰管理局获悉,该国“抗洪神器”的亲戚金属挡板,多年前都江堰就曾用过它拦水,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至于堵水墙,在成都的府南河的橡胶坝就是其孪生“兄弟”。

古代都江堰工程巧妙抗洪

  【人们从临时搭建的杩槎上行走(1934年)庄学本(中国)摄 王国平 供图】

挡板儿:多年前都江堰用它拦水

提到网络上人气很旺的德国抗洪神器,都江堰渠首处处长吴平勇认为对此提法应该理性思考、客观看待。他说,在滔滔洪灾面前,不会有一用就灵的灵丹妙药和神器。他希望大家能剥开对这些所谓“神器”的过度包装,把这种装备还原它本来的面貌——我就是一块金属挡板儿。

“这种挡板儿,多年前都江堰就曾用过。”吴平勇说。用这种挡板挡水,都江堰早就用过,既用它拦水,也用它截流。比如在1992年前都江堰尚没有修建飞沙堰闸,每年冬修期间内江需要断流维修,而内江是向成都市生活、生产输水的骨干渠道,为保证向成都市生活、生产供水分秒不停,就启用1964年建的工业引水暗渠输水,由工业引水暗渠从外江引水至内江渠系,但外江水量拦入飞沙堰坝面后无法引入暗渠,这时必须在飞沙堰坝面末端采取拦水措施,当时就用了92块钢筋砼挡板(板后加木支撑)相连组成一道拦水墙将水拦引入暗渠。

1992年建了工业引水临时拦水闸后,由于水量可以调度自如,就不再用这种办法了。2001年,蒲柏闸整治工程施工因为内江没有断流,当时采取了对蒲柏闸进行两期施工的安排,就是用的钢制挡水板搭建施工临时围堰。

堵水墙:锦江的橡胶坝是其孪生“兄弟”

在大家朋友圈被德国神器刷屏后,人民日报报道了另一个国产“抗洪神器”——能移动又能折叠的堵水墙。

吴平勇说,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人们防洪的工程材料也处于不断改进中,堵水墙就是一例。

据媒体报道,堵水墙是一条长长的黄白相间的帆布水袋,用钢筋固定在坝顶,再用水泵从湖里取水注入水袋里,形成6米长、60厘米高的一堵水墙,用水来抵挡水。关键时刻,比如哪个地方出现漫堤的险情或者决口比较小,就可以把这个移动折叠式的堵水墙搬到现场,立刻进行组装、拼接、充水,10分钟就能发挥挡水的作用,作用非常明显。

这种“以柔克刚、以水治水”原理治水的工程措施也不鲜见,分布在成都府南河各处的橡胶坝就是其孪生“兄弟”。只是橡胶坝充满水后,横着安置于河床上,如上游来水量小,河道水位低,就朝橡胶坝里注水,让它形成一个个拦水低坝,用以抬高水位,增加河道亲水性,改善水环境,让城市更加宜居。

一旦上游来水时增大,有洪灾风险时,立即排掉橡胶坝中的水,还原河道断面,让来水奔流而下。而堵水墙是顺河岸安装在堤顶,相当于加高了堤坝,抬高了挡水位,增加了抵御洪水的能力。

不要迷恋神器,要“就地取材”

采访中,作为水利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吴平勇坚持自己的观点:对于抗洪,我们不要迷恋所谓的“神器”。

他说,不可否认,各个地方由于洪水成因和地理因素不尽相同,抗洪的手段和材料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其原理都是一样的。比如说,在都江堰,古代,人们把鹅卵石装进竹笼,一条条投入岷江抗洪。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人们把竹笼换成更为耐用的铅丝笼、钢丝网箱、钢绳主动网、大体积的砼六面体异形体等等,目的都是让投入江中的抗洪材料更不易被洪水冲走,还能跟随地基情况发生变形,从而达到保护江堤或者封闭缺口的目的。

他还认为,即使出现了类似德国“神器”这类抗洪装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要考虑技术的可靠性和经济的合理性,既要符合发生洪水的地域的水文气象、地理环境、物料设备、技术水平,抗得住洪水袭击,也要造价合理、便于生产,可以大量使用和装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