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上海蝴蝶缝纫机转型记

作者:于佳欣 来源:新华社
2016-07-23 19:10:42

新华社北京7月23日电 题:蝶变——上海蝴蝶缝纫机转型记

新华社记者于佳欣

点击一下机身电子屏上的图案,或用手机下载“缝绣家园”的App进行遥控,只需两三分钟,针脚下就出现了半朵花的轮廓。

过去踩着黑头缝纫机,花上半天时间才能做出的花纹,眼前这台无线遥控的缝绣一体机几分钟就能完成。

“从传统的黑头缝纫机,到现代多功能家用机,这一蜕变,既是市场的倒逼,更是主动的选择。”上海上工蝴蝶缝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海祥说。

当前,我国的消费正经历从量的满足向质的提升,从排浪式向个性化转变。当一些传统老字号淡出市场,蝴蝶缝纫机却通过丰富品类、提升品质、打造品牌,获得新生。

蝴蝶缝纫机品牌始创于1919年,20世纪70年代初,曾与永久牌自行车和上海牌手表成为结婚“三大件”之一。1995年前后最高年产量曾达到152万台,但此后市场的萎缩让蝴蝶的生产一路下降,到2000年跌入低谷。

对一些人而言,缝纫机不仅是美好的回忆,更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情结”。“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品牌,怎样才能再次飞入寻常百姓家?”方海祥感叹。

2001年,蝴蝶公司与上工申贝有限公司进行重组,成为上工申贝旗下的品牌。重组之后的蝴蝶开始寻找振兴的机遇。

在国内,家用缝纫机市场竞争激烈;在海外,欧美家用缝纫机除了直线缝制,还能制作各种装饰性花样,已经从劳动制衣工具变成了DIY创意工具。

“老品牌实现凤凰涅槃,只能走创新的路子。我们一直希望,蝴蝶产品不仅是一件实用的缝纫工具,更是一种休闲娱乐及能承载消费者情感的玩具。”方海祥说。

公司着手对机器的外形和功能进行改造——“包公黑”演变成轻巧、时尚、美观的迷你“蝴蝶”。同时,“蝴蝶”缝纫吧、布艺创意工作室等的建立,引导培育着缝纫文化。蝴蝶“振翅”产生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缝友”,蝴蝶品牌又逐渐“飞回”消费者心里。

10多年来,从黑头缝纫机到无线操控缝纫机,蝴蝶推出了机械型、电子型和电脑型三大类60多个品种的家用多功能缝纫机。在2014年全国家用缝纫机生产下降8%的情况下,蝴蝶牌家用缝纫机全年销量53万台,增长35.5%。

2005年,上工申贝收购了德国杜克普爱华股份公司,随后又相继收购了德国百福、KSL等公司,将德国的先进技术与“工匠精神”融入传统缝纫机的血液,使得蝴蝶这个老字号愈发“枝繁叶茂”。

在上工申贝集团总部的展厅里,记者看到一台三维立体缝纫机器人平台正在演示“立体缝纫”:一块黑色汽车仪表盘皮革工件被安装在夹具上,机器人抓住缝纫机头360度自如旋转,缝纫和切割工序一气呵成。几分钟后,一块汽车仪表盘内饰便缝制完成了。

今天,上工申贝旗下的缝纫机器已被用来加工生产LV、Coach等箱包。三维立体缝纫机还应用于碳素纤维复合材料的缝纫,成为波音、空客和国内商飞等飞机制造公司缝纫工艺设备配套主要供应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方海祥说,“一个品牌的传承需要几代人苦心经营,在‘互联网+’时代,既要技术创新,也要工匠精神,愿蝴蝶在我们这代人手里能再度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