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西奥 帕拉西奥斯:中国是真正的“文明国家”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网
2016-10-13 14:30:34

帕特里西奥 帕拉西奥斯(Patricio Palacios)是刚卸任的厄瓜多尔驻中国大使馆参赞,也是位不知疲倦的旅行家。在完成了他的外交任务之后,《今日中国》记者问他:“在中国,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想了想,下面就是他的回答。

相互了解才刚刚开始

《今日中国》:您在中国做了五年外交工作,具体任务有哪些?

帕特里西奥 帕拉西奥斯:我在厄瓜多尔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的职责是多种多样的,这不仅是因为中国非常大,而且因为我们国家和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联系紧密,所以我的工作强度很大。基本来说,我主要负责跟踪和实施两国间签署的双边协议(超过200个),还承担新的双边机制谈判。我也负责教育问题,以及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学术合作,编写关于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多边行动的报告。

此外,我有幸陪同一些厄瓜多尔高级代表团在华期间的参观访问活动,给他们提供支持帮助。我陪同过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Rafael Correa)、副总统戈拉斯(Jorge Glas)还有几位部长。这些高访标志着近几年双边关系经历的转变。

《今日中国》: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和厄瓜多尔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深。目前在厄瓜多尔的中国公司数量增多,厄瓜多尔出口中国的产品,如香蕉、虾和玫瑰花等也在增长。您认为两国间这种密切交往应归于何因?

帕特里西奥 帕拉西奥斯:厄瓜多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80年建立外交关系。在最近十年中,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得到发展并加强,为两国带来好处,比如一些项目的融资,包括学校、公路、发电项目、增加奖学金名额、大学培训、支持国家教育模式改革等。

在中国,人们正越来越多地了解厄瓜多尔——毋庸置疑,人们对学习西班牙语和两国古老文化感兴趣。这两个被浩瀚太平洋分开、相距遥远的邻国之间的共同点越来越多,并且已经架起了许多“桥梁”,但这些工作才刚刚开始。中国年轻人想通过学习我们的语言和传统来更多了解我国的现状,对我个人而言,他们的这种好奇心使我很受鼓舞。

中国像万花筒一样

《今日中国》:我们知道您参观过中国多个省份,您的这些旅行和旅行给您留下的印象吧。

帕特里西奥 帕拉西奥斯:在中国期间,我力图尽可能多地去探索中国辽阔的土地和多样的地理环境,从遥远的与俄罗斯接壤的西伯利亚,到蒙古大草原,还有戈壁滩。要了解像中国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需要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奥秘和复杂性成为世界各地大学的专业研究领域。

中国是一个真正的大陆,用一辈子时间都不足以跑遍所有角落。举例来说,游览黄河的时候,人们能感受到中国文明的起源,它体现在省会城市兰州黄河岸边的“母亲河”雕像和黄土高原;而航行在长江悠长的河道中,科技的发展显而易见,这些发展和进步体现在长江水力资源的管理和使用上,在这方面中国一直领先——三峡大坝就是一个范例。另外,过泸定桥给我的印象难以磨灭,它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横跨大渡河,直到半个世纪前还一直起着连接四川藏区的作用——这座令人钦佩的工程是万里长征途中重要事件之一的证明者,它记录了中国和世界当代历史的进程。

我也到过延安,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延安是红色中国的临时首都;敦煌的莫高窟展示了早期佛教的影响,在欧洲西罗马帝国衰败之时,佛教从印度传进了中国;福建省客家人的建筑体现了民族的多样性;在云南和贵州两省,这种民族多样性深深吸引了参观者的注意力;西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着独特的中亚特色,特别是吐鲁番和喀什两个城市,是名扬天下的丝绸之路途径的地方。

此外,中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自然景观数不胜数,但其中有一个我记忆深刻并感慨万千,那就是长江的源头;而在中国同越南接壤的地方,那里仍旧能体会到二十世纪初连接云南与越南的铁路的存在;另外,我还欣赏到了那些历经岁月磨砺和命运沧桑依然潇洒庄严地保存至今的古老建筑……

看着这些像万花筒一样展现在眼前的一幅一幅图像,游客只有一个问题:这些都是谁创造的?唯一的答案是:是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伟大民族创造的。

用一辈子了解中国也不够用

《今日中国》:在中国生活五年后,中国给您留下了什么?

帕特里西奥 帕拉西奥斯: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完整。在我看来,中国在软实力方面有卓越表现,这个软实力是一个演员在国际舞台上(包括非政府组织、跨国组织、企业等)用其价值尺度影响他人的能力。

英国伟大哲学家、史学家阿诺德 汤因比(Arnold Toynbee),在其杰作《历史研究》中分析了23个文明的发展史。他认为文明是人类群体面对自然界或者社会的挑战而给出的答案。而一个文明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一个社会是否能够知道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而且取决于这个社会是否能够创造新的挑战去应对。中国正是如此,而且远不止如此。正如英国作家马丁 雅克(Martin Jacques)所定义的那样,中国是一个国家,一种文明,是真正的“文明国家”。

阅读有专家解读的关于中国的一些作品可以帮助了解这个国家的本质。但要了解这个国家,一辈子是不够用的。

总之,这次外交使命对我个人来说不论是专业上还是个人成长方面,都是非常宝贵的。(今日中国杂志社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