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杀死了小城市的“大所”?但小城依然有怀着大梦想的市场先觉者。
2016年春,当古立平参访完美国Littler Mendelson(全球最大的劳工律师事务所),他心中满是震撼,有两点令他至今印象深刻。
一是一个靠单一细分专业领域(只为雇主提供服务)的律所,竟然能够拥有在全球有60多个办公室,超过1000多名律师的规模,而他所在城市的律师,却依然以万金油律师居多;二是在明确分工下,做辅助工作的人非常“安居乐业”,并喜欢手头上的工作,而不是他了解到的中国多数同行中,助理更多想当律师,辅助性工作人员难以长久的窘境。
“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一定是未来的趋势,大所向二三线城市布局,也一定会成为趋势,我们得做好准备。”古立平,这位芜湖市最年轻的律协副会长说。
“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律师事务所发展的“四化”在21世纪初就已经被提出,并且当今中国头部律所们的成功也已经印证这一发展模式的正确性
但,从中国3万多家律所的样本来看,真正做到的只有极少数。
古立平律师说的一点没错。
一、是谁杀死了小城市的“大所”
中国法律服务市场,是一个割据的市场。这在10年前,刘思达博士《割据的逻辑》一书中已经提出。纵然从2008年至2018年,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已经发生巨变,例如巨无霸律所的产生,律所规模化的铺展,律所律师人数的激增,高端法律服务质量的提升。但是,10年来,这种割据的局面并未发生改变,相反,分层和差距亦更加明显。
我们看到,作为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金字塔头部,京沪两地百人以上大所正以更快的速度在扩张和发展。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Top 30律所的总创收达到了 323.77 亿元人民币,相比于2013年的 129.54 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49.94%。这五年时间,其年化增长率为20%。
但同样,“30人以上为大所”的概念,仍然有很大的适用空间。古立平所在的芜湖市,作为安徽省第二大经济城市,就拥有巨大的法律服务市场空间。
但目前,芜湖80多家律师事务所中,30人以上的仅三、四家,多数为10人左右的律所。在芜湖,“大所”的比例为3.75% 。在芜湖900多名律师中,实际从事律师业的为700多名,其余200多名为兼职或者公职律师。其中,有300名是近五年新从事该行业者。
在这个市场里,一方面是大量的法律服务需求,另一方面提供法律服务的专业人员缺乏团队化的配合。传统业务乃至传统思想依然占主导。对于沿海发达省份的二三线城市,“小所”更多的是基于律师个人追求不同的主动选择。个人综合能力(不一定是专业能力)还不错的律师们,目前的律师收入足以让他们过一份安逸的生活。比起需要承担更多成本的大平台、大律所,“三五人一律所,自己当老板”,成为绝大多数律师的首选。
“小富即安”和“缺乏鲶鱼”才是二三线经济发达地区律师业发展的真正宿敌。
古立平面对的正是这样一个环境,但他却绝不是这样一个律师。
二、为客户提供保姆式服务的专业律师
2000年,古立平开始在当年芜湖最好的律所——纬纶律师事务所执业。他担任主任助理,跟随师傅(纬纶主任)一起办案。因为他的勤奋好学,机敏干练和善于思考,4年之后,他已经独立执业,再两年(2006年),他当上了纬纶所的合伙人。
在执业早期,因普遍缺乏专业化分工,刑事、行政、民事案件尤其是婚姻家事各类案件均需由律师办理,律师只能“全能”,古立平也不例外。不同之处在于,这位律师很早就有专业化的意识。
古立平师傅办理的案件多为经济案件,其中也有一些特别复杂的房地产与建设工程领域的案件,古立平一开始就有接触复杂案件的机会。例如他承办的第一个施工合同的案件就特别复杂,先是驳回诉讼请求,再是上诉发回重审,重审后鉴定报告中对工程造价鉴定出了16个结论。案件打了四年,鉴定做了三次。
自那时起,古立平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要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房地产建设工程领域成为他的首选,在之后办案过程中,除了办理各类案件外,也更注意该领域的学习与积累。目前,芜湖市内二手房交易的合同文本,包括房地产抵押的合同文本均出自古立平之手。
“当年凡是能接触到的案件我都做过,最多的时候一年能办一百三四十个案件,几乎是上午开庭、下午开庭,非常饱和。但是,近5到8年来主要是以房地产开发和关联的建设公司为主。”古立平说。
当然,目前古立平已经是芜湖市多个政府部门的法律顾问,例如房地产管理处、人防办、市政管理处等等,大型企业如华强企业群、新华联企业群、中梁区域集团等等,这些企业总部都不在芜湖,古立平除了取得了芜湖公司认可外,其工作能力与方法也获得了企业总部的高度认可。或许拥有优质客户对于专业律师而言只是时间问题,但做到极强的用户粘性并不容易,这却有古立平的长处。
镜湖区政府法律顾问,古立平一做就做了13年,每期置换律师,还总是把他留下。
“区政府法律顾问每3-4年换一次,这已经是第4期法律顾问了,每期法律顾问4-6人,并且都会调整换人,一直未替换的就只有我了。”古立平说。
古立平有自己服务客户的理念——为客户提供“保姆式”服务。
“一般情况下,客户说我需要一个合同,很多律师的惯性思维是对客户说,‘你把合同给我,我帮你改下。’为什么?因为省事儿嘛。但我们通常都会问客户,你想做什么事,把要求和商务条件告诉我,我们来拟,拟好了发给客户。如果客户有反馈意见,我们再进行修改。写报告也是,例如我们很多客户要给相关部门写份报告,我们会说,把事情告诉我们,我们来写。”古立平说。
如果客户凡是都想着律师,这样客户才离不开律师,客户粘性也就建立了,这是古立平的服务风格,“服务意识一定是主动的,主动去揽事,不怕多事,但不能省时和省事。”
“你请我做法律顾问,如果一年下来以后,无事情可做,明年你喊我来我也不来。一年下来,一点事儿都没有,要么是我们没有主动服务好,要么就是你没有需要。”古立平通常都这么对客户说。客户找古立平签法律顾问合同时,都会先只签一年,如果对方满意再继续签。
初次接触的客户,古立平会给企业做个“问诊式的法律体检”。一段时间后,他会主动打电话跟客户说,“你把公司的人召集在一起,我们来搞个法律培训。”
给客户做培训非常有意义,能让客户单位的所有人都认识律师,进而了解律师的专业能力。因为客户内部有不同部门,会有不同的法律需求,通过授课,客户的工作人员会知道有些问题可以找到律师,第一时间想到律师,不仅是公司的事儿,他工作人员自己的事儿,朋友的事儿也可能会找到这个律师。如此一来,客户群就好比雪球,越滚越大。
出具的合同均由律师签字,这在古立平看来是对客户的一种承诺。
“我跟客户说,所有合同必须给我看,我可以帮他签字后再发出。所以我现在基本上做到客户的合同发给我们以后,我们回邮件给客户。”古立平的很多法律顾问单位是行政机关,他们也同样先拿给古律师签字,然后再走内部的领导审批流程。
“我不怕麻烦,因为只有这样,客户才能感受到你服务的价值。”古立平说。
若非对专业自信,这种“负担”鲜有律师愿意去承担。
也正因为此,古立平颇受客户的信赖。即使在纬纶所最危难的时候,他依然靠着自己的专业口碑和积累的信用将律所发展壮大。
三、“靠谱”律师的原则
2014年至2017年,古立平被推举为纬纶律师事务所主任。他花更多时间进行事务所的管理,试图重新规范原本相对松散律所形态。他提出了“内塑质量”“外树形象”的八字诀,建立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和规则进行管理。当然在规范化管理基础上,也设定了“人性化条款”,例如周五是下午茶,团队员工的生日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