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获史上最大单笔捐赠 来自香港陈氏家族

来源:参考消息网
2014-09-09 09:56:45

  应学会尊重“自主式慈善”

  郭文靖(媒体评论员)

  不少人提出疑问,国内致富的地产商为何助学国外而不选择中国高校?我想举一个例子:美国微笑列车基金会自1999年开始在中国为贫困家庭的唇腭裂患者提供免费手术,在中国累计捐款超过10亿元,覆盖31个省市,让数十万中国人及其家庭重现欢笑和幸福。只要换位思考一下,在中国赚的钱是否就一定要在中国做慈善?答案不言自明,更何况潘石屹的捐赠还是用于“中国贫困家庭学生”的。值得欣喜的是,在新闻后的一项网络调查中,一半以上的人对潘石屹的“捐资助学”行为表示赞赏,认为所有的善行都应该被鼓励,我们不应该揣测他是否有“不可告人之目的”。

  在经历一系列慈善“事故”的洗礼之后,国人开始逐步接受民间的个人慈善,也慢慢有了尊重慈善者个人意愿的意识。当我们大唱“慈善不分国界”赞歌的时候,我们内心里其实已经接受了慈善是一种道德权利,属于权利者自我主张的范围,不能与带有政治义务色彩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等同日而语。因此,无论一个人多么有钱,他做不做慈善,他在哪里做慈善,他怎么做慈善,都是他的权利和自由,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要求他如何做,或者利用舆论与道德进行绑架,反而就是不道德的了。

  尽管慈善在本质上是慈善者对已经获得的个人合法财产的自主安排,但不可否认,慈善会深受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治理结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处事方法等的影响。即使我们希望慈善者以社会认同的方式来进行,但我们也只能倡导,而不能强迫。当前的中国,慈善在总体上还停留在“爱心释放”的阶段,和一些发达国家的人与人之间出于自愿的平等互助还有一些距离。所以,我们还不习惯陈光标式的“高调慈善”,不习惯潘石屹到美国跟一个“不差钱”的哈佛搞慈善。

  慈善是民间的,在宏观社会意义上,都只是正规社会救助、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我们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慈善以去尽量弥补空白或不足的空间。要真正让慈善多元化,就得充分尊重慈善者的个人意愿。我国慈善的弊端,恰恰在于过于组织化,从而导致领域狭窄,喜欢跟风,不仅渴望得到关照的诸多领域、诸多群体得不到慈善的帮助,反而助长了功利化的慈善。因此,也许在一时一事上,我们难以接受慈善者的目的与方式,但在总体上,我们尊重慈善者的自主,受益的将是我们整个社会。相比于慈善的金额与规模,是否学会了尊重慈善者的意愿与主张,对于判断一个社会慈善文化的成熟度更有意义。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慈善者,尊重“自主式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