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冰河纪 中国经济蛰伏冲关

来源:中证网
2015-02-11 08:01:25

  “铁矿石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吗?”“美国大豆丰产会否大幅降低饲料厂成本?”

  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事物能够将全球经济和货币池紧密串联在一起,让西半球一个细微的风动,就能引起东半球的海啸。那么,这件事物,不是股票、不是债券,不是任何一家跨国公司,而是大宗商品,尤其是有着经济“血液”、钢铁“粮食”之称的原油和铁矿石等原料。

  “商品已经进入了‘冰河期’。”业内人士认为,2015年商品将在供需再均衡之中,继续震荡去库存。作为经济的晴雨表、货币政策的风向标,商品的新常态,将给中国经济新常态写下新的注解。

   新均衡

   商品供需重塑 通缩阴霾不散

  2014年下半年以来,在国际油价暴跌带动下,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和农副产品均大幅走弱,大宗商品市场历史罕见地出现了近乎所有品种一致下跌的局面。进入2015年,依据世界市场上22种基本的经济敏感商品价格编制的CRB指数在1月29日下探至211.27点,创下2009年3月19日以来新低。同时,受原油、铁矿石、煤炭等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反映航运业乃至全球经济景气度的BDI指数于周一跌至554点,成为1986年8月以来的最低点。

  新均衡——这是知名投行高盛对原油价格走向的描述,并指出在通货紧缩的驱动之下,油价可能“只有更低”。其实,新均衡也是对大宗商品未来走势的概述。

  高盛在宏大的报告中对每一种商品的市场态势都给出了详细分析和模型研究,并几乎全线下调了对大宗商品价格的预期。

  “十年黄金期已落幕,大宗商品的‘冰河期’来了。”业内人士如是感慨。

  “当前大宗商品已经历了一轮快速下跌,各方面供需情况达到了新的平衡状态,在未来各方面的博弈之下,商品进入震荡寻底‘新常态’。”混沌天成期货研究院院长叶燕武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宗商品弱势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中国需求衰退以及全球经济走弱,特别是铁矿石等资源和中国需求的关系更为紧密。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指出,大宗商品普跌反映出我国较为严峻的通货紧缩形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就是最直观的反映。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二公布,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8%,创2009年11月以来低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4.3%,为2009年10月以来新低;这是CPI同比涨幅五年来首次跌破1%,PPI则连续35个月持续为负,明确地表明了通货紧缩和中国经济下行趋势。

  “通货紧缩主要是经济下行、下游需求不畅所致。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中国国内经济增速下行、需求下降伴随着去产能的滞后,使得大宗商品价格下行趋势难阻,特别是近期美国经济走强,退出QE进程启动,促使美元持续走强,给大宗商品打开了下行空间。大宗商品下行只是通缩的现象,实质还是全球经济的不振导致的需求下降。”海通期货研究所所长高上表示。

  截至目前,许多大宗商品价格已创下2009年以来新低,接近金融危机时水平。低迷的商品价格使中国工业陷入困境,虽然铁矿石、原油等原料价格的降低给钢铁、航空等下游行业带来利润的短暂回升,但商品价格下跌引起的通缩隐忧更成为经济增长最大的阻力。而由于供需面矛盾依然突出,价格暂时看不到大幅回升的希望。

  “通缩压力或成为常规性‘疾病’,企业活动整体处于下行周期。”广发期货宏观研究员李刚认为,鉴于发电量和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速尚处于低迷阶段,而汇丰PMI等先行指标显示制造业景气不容乐观,工业部门“软着陆”尚需时日,最乐观的情况是工业产出在2015年下半年企稳回升,并带动工业品价格(PPI)触底反弹。

   新起点

   货币竞赛初显 流动性变宽松

  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带来的低通胀环境为经济下行压力下的中国央行释放了货币宽松的空间,有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不过,从本质来看,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行只是中国货币政策选择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一个多月来,欧洲央行、丹麦央行、加拿大央行等全球多家央行纷纷祭出杀手锏——货币宽松。例如,1月29日,丹麦央行作出十天内第三次降息的决议;此前一日,新加坡金管局在常规政策周期之外也进一步放宽政策;而不久前,印度央行已经意外下调了本国借贷成本。

  “如果别人都玩这个游戏,你就别无选择,只有参与。”美银美林全球汇率和货币研究主管David Woo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一些国家的财政支出受限,央行刺激经济增长唯一可用的工具就是让本币贬值。

  值得注意的是,2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了2012年5月18日以来的首次全面降准。在大宗商品“新常态”之下,备受瞩目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否也正式加入了货币贬值的行列?

  对此,叶燕武认为,大宗商品的大幅走弱,反映的是国内经济下行,而国内经济下行必然给人民币带来较大贬值压力。此外,随着美元指数节节高升和欧央行加入量化宽松俱乐部,中国既面临着人民币相对非美国家升值的巨大压力,又对美元存在贬值需求,大宗商品走弱正是人民币面临困扰的表现情形之一。

  “作为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全球范围内大宗商品普跌,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对于中国而言利大于弊。人民币贬值压力,主要还是来自于美元走强和其他国家货币宽松的状态,本质上反映的是经济状况。”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不过,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从中国的经济增速、利率水平和资本流动自由性来看,人民币依旧是目前全球较为稳定的货币之一。中信期货高级宏观经济研究员朱润宇表示,虽然美元兑人民币在美元指数的大幅上行趋势中似乎面临贬值压力,但是其实人民币对全球整体其他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却在一直走高,人民币的贬值只是相对的。

  “未来,我国采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较大,但是考虑到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人民币相对于美元也不会出现大幅贬值。”世元金行研究员陈金莲表示。

   新引擎

   转型调整加快 产能输出成抓手

  中国国家统计局和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公布的数据显示,官方PMI降至49.8,跌破50的荣枯分界线,为2012年9月以来低点,汇丰(HSBC)/Markit联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小幅回升至49.7,连续第二个月位于荣枯线下方。

  凯投国际宏观经济咨询公司中国经济问题专家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对此评论道:“尽管1月PMI数据对小企业来说不那么悲观,但这些数据说明,由于外部需求疲软,大企业的增长势头持续恶化。”

  在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看来,1月份PMI继续回落的原因除了节假日及季节性因素影响以及国内外市场需求整体回落之外,还在于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

  产能过剩是商品价格的下跌原因,随着中国经济从低质量发展模式向中高质量发展转变,周期性行业或面临大规模重组并购。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戴维·皮林撰文指出,中国经济中的很多领域长期产能过剩,尤其是国有行业。许多国企靠人为的支撑苟延残喘。于是,钢厂还在生产着没人想要的钢材,冶炼厂还在生产着没人用得掉的铜。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一连30多个月下跌。住房行业也是产能过剩,导致了去年的房价下跌。随着工资升高、人民币走强以及国际需求熄火,制造业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越来越低,低迷的商品价格将意味着制造业不断出现重组和破产。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商品进口国和消费国,中国曾经的支柱产业房地产的动向是商品市场最为关注的焦点。然而,在经济调结构的改革基调下,房地产的发展前景并不被看好。

  “去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不断下降,虽然已出台了解除限购、放宽首套房贷款认定标准和降息等政策,这些政策可能在边际上改善房地产市场形势,但受房地产市场阶段性过剩严重、房价下行预期强等因素影响难以很快扭转低迷态势。房地产行业前后产业关联度高,与钢铁、建材、家电、装饰材料等多个行业紧密相关,且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四分之一,房地产市场低迷将严重掣肘投资及相关行业增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学工表示。

  业内人士更愿意将希望寄托于“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海通证券认为与当年美国版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类似,“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一大重头戏是过剩产能的海外转移;从传统到新兴,从转移产能到提高盈利,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有望大力促进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将美日经验结合,走出一条中国式“去产能”的发展道路。

  “我国的大量制造业产能相对亚非拉国家是先进产能,走出去不仅有利于当地发展,也给国内制造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以复星旗下的南钢股份为例,在印尼棉兰建设钢铁厂,计划5年内钢铁的产能达到100万吨,有效缓解南钢的经营压力。国内去产能、低钢价带来的盈利损失可由海外钢厂弥补。2009年以来,我国对印尼的钢铁和钢铁制品出口金额逐月上升,意味着当地对钢铁需求持续增加,有利于海外钢厂的经营。国内过剩、夕阳产业的产能向海外输送,同时给国内的朝阳产业和技术升级留出足够空间。”海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姜超等在其报告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