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专家:中欧合作为欧洲经济走出低谷注入强心剂

来源:经济网-中国经济周刊 周密
2015-07-07 08:39:20

  2015年07月07日 08:39:20来源:经济网-中国经济周刊 周密

商务部专家:中欧合作为欧洲经济走出低谷注入强心剂

  6月29日下午,第十七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布鲁塞尔欧洲理事会总部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共同主持。中新社

  对接中欧战略,以切实合作实现2020规划目标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周密

  6月28日,李克强总理启程赴欧会晤欧盟领导人,这是欧盟改选后中欧年度会晤的再续。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加强合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要实现2013年中欧共同确定的2020战略规划目标,仍然需要双方在责任与担当上重视已有基础的巩固,针对新的情况实现新的突破,在多双边层面上扩大开放、协调彼此立场,谋求共同利益。

  中欧合作:环境复杂,机遇难得

  2015年,全球局势依然十分复杂,欧洲的情况尤为特殊,内忧外患下发展动力欠缺。中欧之间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相互认同感较强,双边合作基础较好。在全球经济的再平衡期,供需关系重新定义,各国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都在深度调整,中欧在实现互利发展过程中有望通过充分磨合实现互利共赢。

  成员国问题重重,导致欧盟内部矛盾突出,甚至有关欧盟是否是一体化范本的讨论也已出现。希腊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的博弈正处于胶着状态,双方都无法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希腊在欧元区的去留不仅关乎其自身未来的信用评级,而且通过一体化的市场波及广泛。金融层面的风险在一体化的市场中快速传播,对投资者信心的打击更为严重,实体经济发展同样受到影响。因担心希腊金融环境恶化,被迫放弃使用欧元等情形出现,外资直接或间接流入减少。英国首相卡梅伦连任后表示推动英国去留全民公投,也增加了欧盟的不稳定。虽然英国并未加入欧元区或签署申根协定,其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不容忽视。

  欧盟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样挑战重重。欧元整体国际地位下降,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力降低。由乌克兰问题引发的欧盟与俄罗斯关系紧张对欧盟影响直接而巨大。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三期叠加(编者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需要转型升级支撑,无论是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还是技术、品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都需要创新。

  中欧经济互补性较强,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等方面合作空间广泛。通过双方经济合作,能够有效发挥各自潜能,形成供需配合,提高经济的支撑力。

  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形成巨大的消费力。欧盟仍然是全球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2008年经济危机增强了欧盟整体的对外谈判权,为发挥协同优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相对而言,中国质优价廉的商品、强大的工程施工能力和完善的保障能力所带来的竞争优势比较明显,有助于为欧洲经济走出低谷注入强心剂。

  规划目标:愿景良好,亟须落实

  2013年李克强总理与时任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主持的第十六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上,双方共同制定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明确双方将以年度领导人会晤为战略引领,以高级别战略对话、经贸高层对话和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等中欧合作三大支柱为依托,全面落实规划。中欧双方以广阔的合作协同关系,在和平与安全、繁荣、工业化和信息化、农业、交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创造的发展空间,对于双方企业而言均带来利好影响。

  事实上,中欧合作空间广阔,不论是双边合作所涉及的领域、合作深度,还是资源要素整合的速度,都会随双边自贸区协定的落实生效而有着重要的空间。2020年战略明确了中欧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为企业开展互利合作创造了基本的条件。以规划为发展目标的中欧合作,不仅需要有明确的阶段性发展方向,而且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合作计划,以保证双边合作的顺利推进,增强企业的竞争活力。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欧盟在协同和代表成员国利益上拥有了更强发言权。此次欧盟新一届领导人与中国领导人的第一次会晤,为双边了解的加强提供了重要机会。双方明确了加强合作的基本方向。为了实现中欧合作的发展目标和愿景,双方需要在战略和战术层面加强协同,尽量减少矛盾冲突。双方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互动,就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沟通彼此想法,减少误解和误判,对于实现中欧双边经贸关系目标十分有利。

  合作方式:战略对接,举措支撑

  中欧领导人会晤的成果丰硕,“一带一路”战略与欧洲投资计划的对接反映了中欧在中长期时间窗口开展合作的重要意愿,是战略层面的重要协同。中欧双方同意建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建立中欧互联互通平台,尽早达成全面的双边投资协定,以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为契机深化气候变化领域务实合作,着手制定能源领域合作路线图,深化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对华与合作,在年底前完成商谈和签署互免外交护照人员签证并探讨在更大范围便利双方商务、旅游、学生等签证手续办理,建立中欧法律事务对话机制等。欧方还对李克强总理阐述的中欧国际产能三方合作的设想给予了积极评价。

  由此可见,中欧合作业已形成了战略层面与战术层面的配合。双方既有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匹配,又有具体举措的支撑和保障,合作体系较为完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在已经达成的共识中,中欧双边投资协定无疑引发最多关注。在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积极推进的同时,中欧协定推进相对较慢。中、欧、美三方正在进行两两的协定谈判,协定的进展虽然各有不同,但相互间依然存在可借鉴之处,也很可能在部分协定达成后对其他协定形成带动和促进。在中美、美欧协定基本明确采取负面清单方式推进情况下,中欧谈判很有可能也会采取同样模式,给中欧双方带来的影响值得重视。

  应该看到的是,中欧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有共识也存在分歧,妥善处理好分歧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欧盟在航空器碳关税问题上的政策受到包括中国在内各方的反对,不利于在公平基础上促进能效的提升。欧盟对华在光伏产品上的贸易争端也不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对华出口管制依然延续冷战时期思维,实际上束缚了双边经贸、技术合作,使得企业无法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对双方投资合作的影响日趋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