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一带一路”需要规避风险扎实推进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2016-05-10 15:42:00

  原标题:“一带一路”需要规避风险扎实推进

  中国自2002年加入WTO以来,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国。中国在2003年至2007年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引擎。虽然2015年中国货物贸易额以美元计算下降了8%,但中国货物贸易在全球的份额不降反升,从12.2%提升到13.2%。这意味着,全球主要经济体都面临着货物贸易额的下滑,甚至比中国还要严重。不过,全球化进程方兴未艾,中国仍然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正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推进全球化的重要内容。

  2013年9月、10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2016年3月,全国人代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和具体内容。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上述内容贯彻落实,进而推动中国的全面开放。

  战略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意义重大。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引领型发展,实际是一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宣言书,即在“十三五”期间,中国要完成从全球化追随者向全球化引领者转变,从国际规则遵循者向国际规则制定者转变。而“一带一路”战略决策的实施,正是推进这种转变的重要支撑。

  中国30多年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对美、日、欧盟、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开放,中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贸往来已经处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而亚欧大陆的中间地带是世界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尽管这一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总体还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这一地区的基础设施普遍匮乏,使得这一地区的自身优势难以充分显现。而这一地区恰好与我国西部地区接壤,西部地区开发的关键是对外开放。因而,推进对亚欧大陆中间地带的对外开放自然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

  中国目前的问题是,产能严重过剩、外汇资产过剩;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中国边境地区整体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邻国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意愿普遍上升;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主要集中于沿海。基于上述原因,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实际体现了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对外开放的宏观战略把握。一方面有利于中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在短短30年时间内改变贫困面貌的经验,也可以为中亚等国借鉴。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长足进展,特别是公路、铁路、油气管道、网络通信设施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为打通“一带一路”提供了厚实的物质条件。

  自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截至2015年底,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额约占进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投资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承包工程项目突破3000个。2015年,中国企业共对49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同比增长18.2%。2015年,中国承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78.3亿美元,执行金额121.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6%和23.4%。

  挑战与风险

  “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大战略,涉及沿途65个国家,包括东亚的蒙古、东盟10国、西亚18国、南亚8国、中亚5国、独联体7国和中东欧16国。“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取得沿线各方的理解、支持,形成共识,真正得到实施。

  “一带一路”沿线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2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多数国家资源丰富,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也有一部分正向后期阶段转变,中国与之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但上述地区也有这样一些特征:宗教纷争严重,特别一些穆斯林国家更是如此;政治稳定性不足;法治建设相对滞后。

  就中国国内情况看,“一带一路”建设正全面拉开序幕。“一带一路”建设涉及中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陆上丝绸之路涉及新疆、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13省(自治区、直辖市)。海上丝绸之路涉及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5省(直辖市)。从中央到地方,初步形成自上而下的领导和推进机制。多个合作协议和“早期收获”项目开始落地,资金保障平台也正在建设过程中。已经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以“一带一路”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和智库开始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对外投资迅猛增长,2013年首次超过千亿达1078.4亿美元,同比增长22.8%;特别是2015年超过1400亿美元,首次超过利用外资规模,中国成为净资本输出国。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和推进,一些挑战和风险也逐渐显现,需要我们积极应对。

  (一)一些国家对中国欠缺了解,抱有疑虑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中国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合作发展。但有些国家担心本国的进一步开放会造成对中国的更大依赖,有些国家口头表示支持,实际参与上却非常谨慎,甚至采取平衡的策略。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发展速度之快,让许多国家在亲近中掺杂着畏惧和担忧。东盟国家对中国“海上新丝绸之路”计划、中亚国家与俄罗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非洲国家对中国的资源政策,都存在不同的疑虑、担心和质疑声。国际社会一些人士炒作“中国威胁论”,加剧了我们推进开放战略的难度。如何使沿线国家和地区消除误解,减少疑虑,寻求共识,接受倡议,积极主动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让“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大合唱”,应当说是面临重大挑战。

  此外,部分沿线国家提出的类似倡议或战略对“一带一路”形成了利益上的对冲或抵消作用,这一因素也不容忽视。比如,印度莫迪政府提出的“季风计划”、印尼佐科政府提出的海洋强国计划(海上高速公路、全球海洋支点国家)等。这些国家提出的发展战略都或多或少包含地缘政治目的。如何避免形成战略对抗,减少排他性的恶性竞争,是推进“一带一路”实施必须正视的问题。

  国外一些媒体和专家认为,中国发展势头迅猛,欲借“一带一路”挑战现有国际秩序,打造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化。实际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不是另起炉灶,不是打破现有国际机制,而是开展更大范围的、更高水平的、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担负起负责任大国的义务。

  (二)政局动荡和国际恐怖主义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覆盖了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非以及中东欧若干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居多。这些地区也是当今世界地区安全热点问题较为集中、易引发民族宗教冲突和大国利益博弈、地缘政治矛盾比较复杂的地区。一些国家正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期、“民主改造”探索期和社会局势动荡期。一些国家由于政治体制不健全、旧体制惯性强大等问题突出,政权更替频繁化、政局动荡常态化将对“一带一路”建设构成系统性风险。此外,“一带一路”沿线长期是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滋生地,区域内的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掀起的反恐战火至今愈演愈烈。面对以ISIS为代表的新型恐怖主义组织兴起,国际社会结成统一战线,在美俄等国联手打击下,ISIS势力受到重创,地盘有所缩小,但其并未遭受致命打击。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铺开,中国与地区内恐怖势力的碰撞将不可避免。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项目风险评估体系,减少因政局动荡、政府腐败和恐怖主义组织等政治风险而受到的冲击,是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1】【2】

陈剑:“一带一路”需要规避风险扎实推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