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前前后后

作者:缪国庆 来源:解放日报
2016-06-23 11:13:00

作为李大钊与陈独秀的联络人,北大学生张国焘经常来往于京沪之间。8月底,陈独秀要他将上海的建党意见转告李大钊,即“上海小组将负责苏、皖、浙等省的组织和发展,希望李大钊从速在北京发动,先组织北京小组,再向山东、山西、河南等省和天津、唐山等城市发展”。李大钊随后复信说,“上海所拟议的要点都是切实可行的,在北京可以依照着发动起来”。10月,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李大钊的办公室正式成立,最初成员只有李大钊、张申府和张国焘三人,由李大钊任书记。在11月底改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时,又有一批先进分子加入,包括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劼、朱务善、李骏、张太雷、李梅羹、宋介等人。

“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星照古今。”这是五四运动和中共创立时期盛传的一首嵌名诗。当陈独秀和李大钊两人几乎同时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那一夜的出行,想起了天边的星辰,想起了星光下的那一道辙痕……

那一道辙痕正在延伸,而且将无穷尽地延伸。

李大钊连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大造舆论,指出:“所以我们现在还要急急组织一个团体。这个团体不是政客组织的政党,也不是中产阶级的民主党,乃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即是社会主义团体。”陈独秀也同时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大声疾呼:“只有以共产党代替政党,才有改造政治底希望。我以为共产党底基础建筑在无产阶级上面,在理论上,自然要好过基础建筑在有产阶级上面用金力造成的政党。”

上海共产党发起组和北京共产党小组相继成立后,全国各地群起响应——

从1920年秋到1921年春,全国及海外先后成立了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旅日、旅法等8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各地早期党组织的相继成立,为正式成立全国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份党内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也应运而生,在黑暗的中国,第一次树起了“共产党”的旗帜,第一次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的战斗口号。

然而,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1920年2月的那辆骡车还在人们的思路上继续行进时,谁也没有想到,同样的一辆骡车竟会出现在李大钊最后的岁月之中:1927年李大钊被反动军阀绞杀,1933年,北平地下党组织为他举行了公祭,送葬队伍的最前面擎举着一副巨大的挽联,上联是“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恨”,下联是“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横批是“李大钊先烈精神不死”!就在公祭后准备下葬时,一辆匆匆驶来的骡车出现在了送葬的七百多人的各界人士面前。这辆骡车进入墓地后,赶车人拉开布帘,从车上抬下了一块石碑,碑上刻着“中华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之墓”。

这是李大钊一生中的“最后一辆骡车”。但在中国革命的征途上,却没有“最后”,也不可能有“最后”。共产党人的一生可以是短暂的,但把无数个共产党人的短暂的一生连接起来、延续下去,就是长长的征途上的长长的辙痕。

车辚辚、马萧萧,将永远应验着、印证着中国共产党人最最坚定的信念:信仰,永远在路上。

(本版连环画作者罗希贤,选自文汇出版《画说中共“一大”》。本专栏内容将在上海新闻广播调频93.4、中波990,18:50的 《今晚故事》中播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